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路线(迄今为止最强!国家海洋博物馆试运行参观攻略!)
部分内容感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提供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拍视频
国家海洋博物馆试运行最强攻略
“攻略”两个字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迷惑性的词语之一,极短两个字浓缩了无数人的时间、记忆、足迹、感受和分析。
试运行阶段,海博馆开放了“远古海洋”(1楼)、“龙的时代”(2楼)、“今日海洋”(3楼)三个展厅,为了让读者通过攻略,更加有条理、更加高效率地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海洋心愿,本攻略将从以下三个视角平行推进:
1、如果您是为了涨知识学科学而来;
2、如果您是为了拍照打卡刷抖音而来;
3、如果您只想少走弯路,更方便快捷。
远古海洋
值得呆上一整天的科学殿堂
开门见山地说:如果您是一位科学控,那么不要耽误时间,进馆之后请径直前往1楼的远古海洋展厅。如果用七个“最”来形容这个展厅,我认为这是全世界,请注意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线索最为清晰
布局最为立体
展品最为精华
文字最为丰富
多媒体最为精准
装潢最有代入感
拍出照片最好看
的远古海洋陈列厅,而且没有竞争对手。
之前有很多文章写道:整个海洋博物馆的建议游览时间是六个小时。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科学控,单单是“远古海洋”一个展厅,你就至少要花上6个小时!而且……下次你肯定还想来,因为这里告诉你有限的那些信息,会引发你主动去思考几倍于已知的未知世界。
生命的诞生与进化,是我们了解地球的一个最为鲜活的镜面,而在“远古海洋”展厅外,伫立着这样一面玻璃高墙,生命演化的十几个至关重要的瞬间,如列队般分布在一片蔚蓝的底色中,既象征着生命源于海洋,又昭示着地球演化史也是一部海洋变迁史。(这段不是讲解词呀,是金牌讲师有感而发的,馆方如果喜欢可以大大方方拿去用。)
馆外这面高墙已经让我对海博馆刮目相看,而刚一走进“远古海洋”的正厅,第一眼让我佩服地差点跪了!必须承认,就是这样一处玄关设计,就太给天津太给中国在世界博物馆领域长脸了。
可能有读者要问,目之所及之处不就是左右两个展柜,里面一些文字和实物,中间一个播放着海地世界的LED屏幕么?这有什么值得跪的?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了“玄关”处头顶这一圈圈“同心圆”,如果您站在“玄关”里,仰望头顶这“同心圆”那么您就会顿悟到答案!
原来在反射的倒影中,这座不安的星球,与我们每一个参观者,如行星、卫星一般,同处于这个浩瀚宇宙的轨道之上。虽然在这个倒影里,你我何时出现在何地,完全是个随机事件,就如同宇宙中亿万中不确定一般,但是一条条轨道又告诉我们——这其中确有规律可循。这是孕育生命的宇宙,也是映照人间的宇宙,我们从宇宙而来,又将在一个个倒影中看到生命的无数种可能,我想这就是“远古海洋”的玄关处的设计思路。如此高远的格局让我心生敬佩和向往,为了这个玄关再吹一波海博馆绝不过分。
第一轮观看下来,我认为整个“远古海洋”展厅以四条平行的线索展开:
——时间由古至今的线索
——地层与海洋由混沌至清晰的线索
——生命形态由单一至丰富的线索
——生命证据由中国到世界的线索
展厅的主观导览路线,按照时间顺序这条主线延伸。在时间主线的引导下,观众们最初看到的展品毫无悬念都是矿石、岩石,我们之前提到的叠层石,就会在这个环节C位出现。而随着时间线越来越接近人类熟悉是世代,生命形态逐渐丰富起来,生命颜色逐渐多彩起来,生命群落也逐渐复杂起来。而此时的地层与矿石形态,也明显有别于起初的叠层石时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纹理,以及与生命结构更加多样的结合方式。
这样的导览线索其实并没有什么悬念,如果是我规划一个远古海洋的展览,我也会按照时间线索来操作,但是具体到细节的处理,才真正让我对海博馆刮目相看。
首先,展品的定位努力实现“立足天津,定位全国,沟通世界,放眼寰宇”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在以往的很多自然博物展出中,我们的策展方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中国中心论”,要么是“外国月亮才是圆”的姿态,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都令真正渴望知识的普通观众感到求知过程中被灌输的尴尬。而这次,海博馆的“远古海洋”从展品选取上就令人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寰球同此凉热”的世界格局。
远古
海洋
从“玄关”的位置,天津蓟县的叠层石与来自俄罗斯的镍铁矿石,率先C位登场。随后来自山东、辽宁多地的矿石竞相登场。而当时间线前进到生命种类的“寒武纪大爆发”时,两条丰富而平行的线索,分别推进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图文并茂的演化过程中,观众们见证了眼睛的起源和演化、脊椎的出现和演化。
策展方试图尽可能丰富地对比式呈现,同一时期中外地区生命形态的横向类比,从而表明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差异与关联始终交织并存,表明中国是生命形态的主要诞生地,也是海洋生命进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显然——“远古海洋”的观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是真化石、真标本数量在“远古海洋”展当中,占有超过98%的绝对压倒性数量。
在很多自然类博物馆,我们常常在耳边听到这样的观众反馈——“这个是模型吧?”“这个是仿造的吧?”“这个肯定不会是真的……”本来我们中国人就对去伪存真的分辨,有一种天生的热衷,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充斥着“是真是假”的猜测,这显然是有悖于馆方的初衷。所以,我们看到了馆方在展牌上体现了无条件的坦率。
比如这只海牛手臂的化石,括号里清晰标注着“复制品”三个字,这样坦率的背后,真正提升的是观众的参观体验,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那些没有“复制品”三个字的展品前,经常会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五体投地的赞叹
比如这个充满文艺复兴美学气质的菊石群,虽然是摄影师本人,但是我至今依然对它百看不厌呀。
第三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是来自海外地区的化石、标本几乎样样是国宝级别的精品。无论是从展品的尺寸、完整性、代表性和精细程度,各方面来看,都是同类展品的上乘极品。空口无凭,上图为证:
比如这个颇有古典主义构图风格的菊石化石,来自马达加斯加
这块尺寸硕大的头甲鱼化石石板,来自乌克兰
这块如达芬奇飞行器手稿一般精致的菊石,来自德国
这块三叶虫化石石板,来自寒武纪的北非摩洛哥,我们可以与旁边的展品标牌做一个尺寸对比,就可以发现每一个三叶虫能有脚掌一般大小!而画面中这部分只是整个石板幅面的冰山一角
摩洛哥的巨型三叶虫化石,显然不是寒武纪所独有,在奥陶纪的展区,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进化形态的摩洛哥三叶虫化石
但精美的三叶虫化石绝非摩洛哥独有,这块带有浓浓史前壁画风格的三叶虫化石标本来自马达加斯加,展现了进化线索中三叶虫的第三种形态——带刺的“防御天敌”形态,而策展方的目的显然不止于视觉的美观享受。在先后经历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三叶虫之后,泥盆纪的这块三叶虫化石板告诉我们。在天敌稀少的寒武纪、奥陶纪,位于食物链较上层的三叶虫,并没有进化出更为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整个形态圆润、佛系,而随着泥盆纪的中兴,海洋中捕食者的大量出现,进化时间轴上的三叶虫在一次次血的教训后,终于生长出了背刺用来防御天敌。当遇到捕食者时,它们就会蜷缩成一个像刺猬一样的球,让捕食者望而却步。
时间线走到这里,让我们暂停一下。
对于一般的博物馆来说,能够将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三个世代的三叶虫化石精品、珍品都摆上展柜,已数难得。但令我惊异的是——策展方显然在研究观众的游览心态和心理预期上,做足了精准的功夫。
比如,当看到马达加斯加带刺的三叶虫之后,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地球是一个连续的整体,那么在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三叶虫进化出防御形态的时候,咱们中国地区的三叶虫呈现了怎样的形态?”
果不其然,策展方显然猜到了一部分观众会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就在马达加斯加带刺三叶虫的化石板正下方,展出了来自中国广西的三叶虫纲的另一种形态——沟通虫。
这样的布展带来的视觉对比是直观而强烈的,我们可以看到同属于泥盆纪,马达加斯加带刺三叶虫的体形至少是沟通虫的30-40倍之大,而且防御形态差异巨大。
这样的布展,在此时一定会催生我的第二个疑问——作为地球进化史上最闪耀的生物类群之一,在海洋中游弋了3亿年的三叶虫,不但是最早出现的节肢动物类群之一,而且还演化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形态。那时候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广西地区还大部分埋在海底,那么是什么因素,让马达加斯加的三叶虫,与广西的三叶虫从体型到形态各方面差异如此之大呢?
让我欣喜的是,策展方显然对我这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有备而来。他们给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可能性——天敌的差异。在“远古海洋”展厅,除了三叶虫化石外,展品最为丰富的种类之一,就是“角石”,很多生物爱好者看到“角石”两个字,应该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三叶虫的天敌——鹦鹉螺。馆方也创造了足够多的场景,来满足观众们对三叶虫与鹦鹉螺——这对相爱相杀CP的足够好奇心。
在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纪,鹦鹉螺在三叶虫家族统治的海洋世界里,还是一文不名,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4.85-4.43亿年的时候,适宜的环境使得鹦鹉螺家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它们在生态链中的地位,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摇身一变成了三叶虫的天敌。而三叶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防御形态”的进化。
海博馆为观众们呈现了几种绚烂夺目的角石标本,有造型温润佛系的喇叭角石,有盛产于三峡地区的造型华美尺寸巨大的震旦角石
还有一块面积接近于大英博物馆“罗赛塔石碑”大小的,单体面目狰狞的马达加斯加直角石化石群。
至此,通过来自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和中国的不同世代不同种类的化石,“远古海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横跨寒武纪、奥陶纪直到泥盆纪,长达三亿年的三叶虫与鹦鹉螺之间双雄争霸的海洋时代。而在这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化石,为这段故事提供了清晰而夺目的证据和故事剖面。
从小到大,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博物馆也访问过不少,很多馆确实也有一定数量的国外化石、标本,但始终让人觉得水土不服,似乎为了完成一种“全球化任务”而摆设。而这次海博馆则完全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让远古海洋的故事线索中,中国展品与国外展品缺一不可,在那个还没有“国家”概念的几亿年前,他们共同谱写了地球生命从单一到繁盛的时代,一同描绘了一幅名叫“海洋”的星辰宇宙。
我想,策展人此刻应该是欣慰的,因为似乎有人读懂他的用意了,而带着这样一篇攻略去参观,我想越来越多的观众也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并思考着在这条漫长的时间线中,哪一个时间的剖面,真正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瞬与生命的无限。
当然,这种中外展品共同谱写生命宇宙的策展方法,并非海博馆首创。文章一开始,我们提到了中国北方的第一座现代自然博物馆——天津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神甫当年就极为重视通过横向类比的方式,将某一世代剖面的地球生命景观连续呈现。比如在北疆南楼的二楼旧石器展区,在中国出土的第一件旧石器“庆阳石核”的旁边展柜中,展出的是桑志华神甫专门带来的法国、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手斧、石片、刮削器等。而海博馆这次显然传承了北疆博物院的世纪精髓。
不过,还是婆妈一句——即使您没有将自己投入这段远古海洋的故事,看到这数量如此庞大,质量如此精良的国外展品,您或许也会由衷赞叹:中国现在真的是强大了!这么多国宝级的国外化石,就在中国海洋博物馆这里永久陈列了,若没有现今如此雄厚的综合国力,这些国家谁会理睬配合你?
2200个字之前,我们说的是“远古海洋”带给我的刮目相看,咱们的攻略现在回到这条线索。
第四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来自于视觉。
可能观众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里,凡是加了水印logo的照片,看起来都比较精美。有人觉得有国家地理风格,有人觉得是大英博物馆风格,总之看起来洋气而专业。是相机好么?——嗯,相机不错,我这是华为手机。是摄影师专业么?——嗯,也挺专业的,毕竟是在片尾字幕上常出现在“摄像”一栏的人。
但是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技术条件再好,只要展品烂、布景烂、光源烂……那么再顶尖的大师也无能为力。
一个成功的展览,展品、故事和布展三要素缺一不可,但遗憾的是,国内博物馆届的现状常常是一流的展品、二流的故事、三流的布展。但是此次海博馆的布展,我惊喜地看到了超一流布展应该有的高度。我举两个例子:
1、我们平时看展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个槽点:正看到兴起时,视觉范围内突然多了一条展柜的玻璃接缝,不但不偏不倚挡住了展品的精华部分,还直接毁掉了拍出一张“大片”的可能。
在“远古海洋”展厅的内部二楼,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角落,目之所及处,有好几块巨幅的化石板,板上是一种名叫“幻龙”的爬行动物骨骼化石。为了保证游客们欣赏幻龙标本时,视觉始终保持连续性,我们注意到化石的摆放,完美地错开了玻璃接缝的位置,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画面完整独立的照片,比如:
再看这张“菊石星球”的照片里,突然有一条中缝,你可以想像是多么大煞风景。
当然,有些展品的宽度尺寸过于宽大,中缝不得不出现在其中。那么,布展团队就一定会从灯光的角度,增强陈列区域与环境区域光线的对比度,从而让展品在视觉上更加突出,观众从感官上会不自觉地忽视玻璃接缝的存在
比如关岭动物群这条长度接近4米的海龙化石板。
包括在“鲸类的演化”环节,有这样一个横幅面近十米的幼年龙王鲸骨架化石,布展的灯光师仿佛摸透了观众的心思,把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展品本身,而忽视了这个幅面中有两条玻璃接缝。
不过,值得大吹一番的是,在二楼“龙的时代”展厅,有这样一块幅面宽接近十五米的沧龙化石板,整个幅面上没有一道玻璃接缝(我始终觉得这里似乎没有玻璃),真正把“龙”这一物种背后的威严、气势浑然天成完整呈现出来了。
2、在展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布展格局和视觉效果,比如这是“远古海洋”厅的一个区域
比如这是“今日海洋”厅的一个区域
相似的布展理念,上百种海洋生物,如同生命宇宙中的星辰一样,置身其中,我们仰望环视着曾经的它们,而它们如轮回般将生命接力到如今的我们手中——这种布展的空间理念,很容易给观展者带来这样的身心体验。如果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有去过江西景德镇的朋友,我想您或许联想到了什么?
——是的,这样的布展格局,形神兼备地完美学习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里面,致敬过往大师、匠人环节的布展精髓。
我本人完全不抵触在布展环节,向成功的经验学习模仿,因为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不知道这个是模仿,他们的感受是——这个好看、这个震撼、这个有代入感。包括我之前花重笔墨介绍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它的南楼二楼展厅布局,也与法国吉美博物馆二楼陈列甲骨文龟板的展厅,有形如孪生兄弟般的视觉效果。
我所感兴趣的是,无论是展区布景的代入感、导览体系的逻辑关联、灯光、镜面以及纵向垂直布展,此次国家海洋博物馆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并且超越全国同期水平至少十年,它是如何做到的呢?闲暇之余我查阅了一下海博馆的团队介绍,惊异地在“展陈概念设计”一栏发现了一个业界大神的名字——加拿大洛德公司。
用一句话来形容洛德公司,那就是世界上最专业专注从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公司,过去33年间为全球6大洲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座博物馆进行过展陈设计,而在海博馆之前,它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项目,就是世博会中国馆的展陈设计——既专业又懂中国。
如果读者有兴趣想更多了解洛德公司,它的项目案例可能会让你目瞪口呆
卢浮宫的伊斯兰艺术新画廊
拉斯科岩洞博物馆(这个稍微多说两句,学美术史的同学肯定知道,这个岩洞有史前时期保存至今最灿烂的壁画遗址,同时也是研究人类进化史的第一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列)
波尔多葡萄酒博物馆(这个馆的流线造型或许是人类对酒文化最疯狂的致敬)
慕尼黑宝马BMW博物馆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西方最权威的陶瓷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海外瓷器的最重要收藏中心)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此次国家海洋博物馆顶层设计的格局——既然是开天辟地的海洋大国第一馆,那就请最顶尖的团队,最专业的人才来做最正确的事情。从结果看,“远古海洋”的布展足够对得起海洋大国的期许。
虽然“远古海洋”展厅非常强调“寰球同此凉热”的全球视野,但是在展区的一层半,有一个专门属于中国的区域,名叫“生命复苏的见证——中国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群”。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区域再现了地球生命劫后余生的奇迹。
距今大约2.51亿年,当爬行动物刚刚在陆地上站稳脚跟时,就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开始越来越热闹的地球,一下子归于沉寂。那么生命史如何在那个几乎寂静的地球上繁盛起来的呢?
这个展区,以中国地区为样本,集中展现了中外几代科学家的发掘与研究,通过分布于中国湖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以群像的方式再现了“生物大灭绝”之后,生命从复苏到繁盛的灿烂历程。
而且,这个展区绝大部分展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龙”
我们就在一幅幅照片中,一尊尊“龙体”中,欣赏这一特别的展区。
如今有超过70亿人生活在我们的地球上,我们常说要珍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对海洋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滴水都有它无可替代的价值。一个人的记忆,叫做日记,一群人的记忆,叫做历史;同样,一滴水的变化,叫做升华凝结,而一片海的变化,叫做沧海桑田。
在“远古海洋”展厅的最后一个展区——“新生海洋”中,我强烈感觉到,在呈现从0.66亿年前至今的新生态,海陆格局的变化丰富了地球环境的同时,布展人有意识地引导观众们去思考时间的证据和意义。
而在这样的思考格局中,天津又一次站在了举足轻重的历史节点上。
在渤海的西岸,滨海平原上,分布着一堆堆乳白色的“砂丘”,这些“砂丘”一般高出周围平地1-2米,蔓延百米甚至十几公里,宽度从几十米到及几百米不等。这些“砂丘”之间断断续续相连,与现在的海岸走向大体相同,而走近看才发现“砂丘”的乳白色是因为它的主要构成元素竟然是——贝壳,所以这样的海岸线结构也被称为贝壳堤。
若不是海博馆提到,我们天津自己人恐怕都不知晓原来天津贝壳堤,在地质生物界享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世界上有三大著名的古代贝壳堤,分别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洲苏里南贝壳堤和天津贝壳堤。
我们不妨换一个词来形容贝壳堤,那就是“死亡海岸线”,一层一层的贝类躯壳,如年轮般真实铭记了沧海变桑田的每一帧画面。
作为低维度生物的我们人类,文明时代以来,我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希望将时间形象化,并试图借此来控制时间,但常常无力地发现,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始终局限而片面。
对每一只贝壳而言,它们的死亡是永恒的,而对这条海岸线来说,它那如呼吸般时近时退的生命,也是永恒的——所以,天津滨海这几亿枚贝壳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活着”与“存在”究竟有怎样的不同?
由于我是一个科学向的参观者,所以在“远古海洋”展厅,我停留了很长的时间。从入口到出口,我走了三个小时,而地球走了四十五亿年。如果您还记得《星际穿越》这部电影,那么一句经典台词您一定不陌生:“我最害怕的就是时间”。
时间,可以伸缩,可以折叠,可以具象化,但唯独不能倒退。所以,在我看来,博物馆的真实价值,就是地球历史瀚海中的一个“虫洞”,我们来到博物馆,就像穿过“虫洞”一样,用最短的时间,与地球过往四十六亿年的每一个镜面瞬间对接。展品望着我们,就仿佛鹤发凝望童年,在此刻我们的一次呼吸,或许就抵过了地球史上这个物种的一生。
海洋,自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偏安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一直在与陆地持续着几十亿年的你中有我,你退我进。这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故事,竟是如此相像,越是渴望风平浪静安逸一生,就越是发现——江海或有宁静时,人海从无平静期,我们一直都在赶海,一直都在浪里。
望天地之悠悠,有些人不免会陷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怅然。此刻,我想起了1977年发射的一个航天器——旅行者1号,2013年,经历了孤独漂流的36年,旅行者1号终于越过了太阳系的边缘,人类的文明第一次进入了外太空的星际空间。这是一段注定没有归程的漂流,就像我们每一个生命一样,只有“向死而生”这一个方向。但是,责任、使命、荣耀与未来,又让每一段生命的质感大不相同,至死都在漂流的旅行者1号,毕生的使命就是帮人类去更远更远的世界看一眼。而我们每个人生“旅行者”,又将驶向何方呢?
时间赋予我们以生命,我们赋予时间以意义。
离开“远古海洋”,回到茫茫人海,心中唯有一个念头——当下即是未来。
龙的时代、今日海洋
拍照打卡的简单快乐
离开“远古海洋”展厅时,我竟有一丝怅然的感觉,一方面,3个多小时的观展,浓缩了地球的45亿年,感天地之悠悠;另一方面,3个多小时的观展,才完成了一个展厅,感时间之不够。
之前有媒体报导写道:整个海博馆全面开放后,预计全程参观时间是6个小时——开玩笑!6个小时怎么够,像我这样比较细致的观展,一天能看2、3个展厅,全部展厅看完需要5、6天的时间,如果仅仅是打卡拍照的心态,我认为至少也需要9-10个小时,因为热门的拍照点肯定需要排排队,依次拍,而且从一个展厅移动到另一个展厅也需要时间,况且,电影院你不想感受一场么?
目前的开馆时间,是每日9:30-16:30,周一闭关,每日开放7个小时。客观地说,待到2019年6月底正式开放之后,每日7个小时的开放时间,仅仅够一个游客以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心态走完每一个展厅的。但是这样的观展方式,海博馆只能完成“景区”这一功能,如果想要更多完成“教育”、“科普”的功能,甚至建立起海洋生活半径,那么延长开馆时间、开放夜间场次或许都是未来的备选方案之一。
所以,不同于“远古海洋”一字一句的观展方式,2楼“龙的时代”和3楼的“今日海洋”,我尝试以拍照打卡的心态做一次游览。目标是为读者们先期踩点,找到一个展厅、一块展区、一个展品最佳的拍摄角度,同时计算一下完成这些拍照打卡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你对比了“远古海洋”与“龙的时代”、“今日海洋”的观展环境,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远古海洋”整体偏暗,更多的光线和聚焦给了展品本身;而“龙的时代”、“今日海洋”环境光源相对明亮,看起来更像是一处陆地海洋嘉年华。
所以,如果您来海博馆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拍进照片里面,发抖音晒朋友圈,那么我良好地建议您,带着这个目的,您可以直接跳过一楼的“远古海洋”,而去二楼“龙的时代”、三楼“今日海洋”直接打卡即可。
下面就是我在这两个展厅为读者们提前踩点,找到的一些比较适合拍照的角度以及对应的照片作品。读者们可以在借鉴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心情与气质自由发挥。
额外说一点,如果您想兼顾科学向与打卡向,那么我建议您的参观路线,从“远古海洋”出来之后,直奔“今日海洋”,因为从布展逻辑上来看,远古海洋截至到新生代哺乳动物重回海洋这一时间线,而把更多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交给了“今日海洋”去回答。
而在“今日海洋”展厅,观众们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应该就是觉得这里非常像电影《海王》里面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王国,加拿大洛德公司在这里非常突出垂直空间的错落布展,使得整个空间仿佛是一个海底世界,我们人类与珊瑚一起,潜伏在海底,而每次抬头,就会发现鲸、鲨在头上自由的游弋而去。通过这样的空间设计,我认为洛德公司想传递一种理念——我们人类从来不应该以上帝视角凌驾这个星球,面对一路走来的生命,我们需要更多的仰望和敬畏。
当然,“龙的时代”、“今日海洋”这两个展厅,一定也和“远古海洋”一样,穿插设计了很多线索清晰的知识、科普点,知识因为时间的缘故,第一次海博馆之行,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更加细致的科学向考察,为了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我已经预约了二刷海博馆,再去细致地研究一下这两个展厅。
参观指南
从停车场走向海博馆入口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标志牌引导观众顺利到达安检通道
安检通道类似春运时期的火车站进站口,观众多的时候,需要在里面蛇形排队
安检区域有这样比较醒目的参观须知,等候安检的时候可以再详细了解一遍
目前开放的安检口有四条,对于5000人一天来说,安检口的通行压力不大,不知道未来人数上限提升或者不限流的前提下,安检通行压力会不会陡增?我们可以参考天津自然博物馆,2019年劳动节期间,自然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是3万+,安检口有两条,于是最多的时候会造成长达100米的等候队伍。
进入安检后马上就可以看到第一个服务台,有什么问题万一忘了问也没关系,楼上还有服务台。
试运行期间采用无纸化门票,在这样的一排入口刷身份证即可正式入馆。试运行期间,这是最后一道需要验证身份的关卡。
正式进入馆区后,有上百个自动存包机,目测使用率不高,但是存包机的外观还是很有趣。
存包机的旁边是进馆后可以看到的第一个试运行参观地图。
试运行参观地图旁边就是扶梯入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是行动不便人士,需要走无障碍设备,那么过完安检正对第一个服务台的右手侧,有无障碍通道。
扶梯直达二楼正厅,海博馆很有意思,入门正厅在二楼而不是一楼。这里是第一个打卡拍照点,人站在合适的位置可以拍出中心透视构图的文艺范照片。
二楼正厅的服务中心旁边,是自动租借语音导览设备的地方,试运行阶段,语音导览免费出租,需要押金。这一侧的语音导览自动租赁处对面,是另外一组自动租借机。
卫生间等区域的标识比较清晰,中英文兼具
这组照片比较羞羞,海博馆的卫生间采用了深邃精致的“蒂凡尼蓝”作为主体基调,让人们在排空自己的时候,也仿佛置身游弋在浪里……
通向二楼正厅卫生间的狭长通道两侧,有这样两个像“蝈蝈笼”一样的巨型空间,一个是未来的电影院,一个应该是报告厅,不过目前都没有投入使用。
作为人气很高的展品——古船,那个区域目前并没有向公众开放,普通观众可以在廊桥上远眺古船,同样可以得到一张构图不错的照片。
通往出口的通道上,需要路过纪念品店,请注意,是“路过”而不是强行“穿过”,所以如果你不想满足孩子们的购物欲,那么从路线上完全可以试图避开(虽然很难吧)。
过了纪念品店,更接近出口的地方是餐厅。目前餐厅提供的是套餐简餐风格的午饭选择,类似迪士尼乐园的那种卖相,45-50元左右一套。
槽点汇总
说完参观指南,再说说槽点。我们常说“瑕不掩瑜”,今天列举的这些槽点,根本出发点还是“热爱”与“肯定”,是希望通过完善这些细节,让中国海洋第一大馆,更能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海洋风貌、海洋历史、海洋文化、海洋雄心和海洋姿态。
槽点1: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票务系统
我想这是所有人心中的同感,全世界现在最难抢到的票,就是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的票了,哪怕每日人数从3000人提升到5000人,结果还是一样——秒光。特别是每天早上7:30的抢票时段,手机端页面直接崩溃是常事儿。
当然,我觉得一票难求的局面,应该是海洋馆试运行的压力测试一部分,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下一测试阶段,应该会开启每日8000到10000人档的限流。然后逐步提升,海博馆最终的每日限流,应该会在4-5万人,这样即使是国庆、春节长假,也应该能应对自如了。
槽点2:难于上青天的公共交通路线
海博馆和天津人民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海博馆居然能有这么爆棚的人气!所以,展馆一步登天了,但是公共配套很遗憾还是没有及时跟上,公交路线就是其中最大的不便捷。目前海博馆对来馆参观的建议是“自驾前来”,这显然不是最友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想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前来,那么我首先要在马场道上搭乘13路公交车前往天津站,接着走到M9号线起点站,前往东海路站,第三步在东海路站换乘公交127路到中生大道站,第四步在中生大道站乘坐生态城3号线到枫丹园站,下车步行到达海博馆……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市民至少要乘坐四种不同的公共交通线路,才能从天津市区到达海博馆。这显然过于不方便了,太影响海博馆的国家大馆姿态了。
我的建议是:1、在M9号线东海路站开设直通海博馆的公交线路,更加便利服务市民;2、在高铁于家堡站开设直通海博馆的公交线路,直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便利北京、武清区的市民来参观;3、在天津站后广场客运总站,开设通往海博馆的大巴线路,减少换乘一座到底;4、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在现在的海河亲水平台区域,开设一段从海河沿水路,走近海海岸线,最终停靠在海博馆船坞的游船线?如果能有这条线,我想就完全可以把市区与滨海的旅游,一水盘活了。比如北京的游客早上坐高铁来于家堡,给“津沽棒”拍完照片之后,搭乘于家堡到海博馆的直通车参观海博馆,闭馆后,乘坐这条游船线路一路溯溪而上回到津湾广场、北安桥、三岔口一带,领略津港之夜,下船之后繁荣一下海河沿线旅游区的夜间经济,第二天醒来之后去五大道闻闻马车,来天后宫见见娘娘,中午吃过饭坐高铁回北京,天津的精华线路舒舒服服一个不落,这样天津就可以成功留住外来游客过夜了。
当然这些都是建议,不过公共交通不便真的是滨海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槽点3:画质感人的纸质导展手册
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看导展和展区地图,但是纸质导展手册,依然是作为门面形象一样的庄重存在。试运行期间我们拿到手中的导展手册,不可谓不用心,无论是展区地图索引,还是文字简介都清晰明了,但是……手册里使用的图片,很多是当时的设计效果图,而且清晰度较低,边缘锯齿比较明显。当然,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之前没有观众,所以只能有效果图来代替实际的展厅照片,那么现在有了很多观众,将来的正式运营开始后,导展手册能否把里面的照片,换成清晰度更高,内容更加精准的现场实拍呢?期待一下。当然,如果馆方觉得我拍的照片还不错,那么能为馆方志愿服务,也是我的荣幸——申请志愿者的市民里,有一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那就是我。拨打电话,我为海博馆服务的故事,就开始了……
槽点4:画质更加感人的展区影片
客观说,展区大屏幕上的影片,画质都还OK过关,但是30几寸的小屏幕上的影片,片源画质确实有点遗憾,比如“远古海洋”展厅进门左手墙壁上第一个液晶屏,讲地核运动的那个短片,实测画质只有480P的水准……而且压缩得有点过力,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渲染锯齿和灰度马赛克……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国家海洋馆如何获得专业的影像技术支持?——申请志愿者的市民里,有一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那就是我。拨打电话,我为海博馆服务的故事,就开始了……
槽点5:百密一疏的展板文字
我此前了解到,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已经为所有展区,创作编写了将近50万字的讲解词。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百密一疏的遗憾出现在了展板文字上,在“远古海洋”展厅,有这样一块展板。请注意,在“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那部分的文字,第六行末尾到第七行开头,“布尔吉斯”变成了“伯吉斯”,这估计是音译时候电脑有点累了。所以……正式开馆之后,我们能看到更加完美的呈现了,对吧?
槽点6:存在隐患的出口区域
我们再来看一下与餐吧区相连的展馆出口区域,想想一下,如果到了正式运行阶段,黄金周、小长假每天接待3万名左右的游客,那么中午至少要有2、3千人有可能在这一区域就餐、候餐——这就是一个中学中午食堂的密度呀!如果这么多人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这个区域,那么毫无疑问将会严重占用出口通路的空间。目前日均3000-5000人的测试可能显示不出这个问题来,但是一旦超过日均2万,那么这个问题会令人头疼地体现出来的。
当然,我相信正式开馆之后,可能有多个出口用来为游客分流,所以,这个隐患请谨慎注意吧。
槽点7:馆内没有饮用水自动贩售机
当然我们都不鼓励在博物馆里吃零食,污染展柜不说,一旦招来蚂蚁,那么对展品是灭顶之灾。但是自动贩售的饮水机其实还是可以有的,当然馆方在卫生间区域为大家准备了电茶炉,如图所示……但是增加一些饮用水自动贩售机,对于老人、孩子应该会更加方便一些,毕竟海博馆值得呆上一整天。
槽点8:停车场的车位隐患
初探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时候,目测地面车位有500个左右——以咱们海博馆这样冠绝全球的质量,如果赶上节假日,这点车位远远不够呀!所以,希望官方更加清晰地开放车位指引同时,尽早完善公共交通才是王道。
槽点9:纪念品商店的品类过于单一
初探海博馆,在纪念品商店我只看到了玩具和模型——没有书、没有画册、没有光盘等学习资料,当然有可能二刷的时候,就看到更为丰富的纪念品商店陈设了。
写在后面
在试运行阶段,海博馆暂时不接受团体预约,所以目前任何在海博馆举行的商业研学班,本质上都属于违规操作。但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6月底国家海洋博物馆(下称“海博馆”)正式开馆后,随着暑期的来临,大量虎视眈眈的教育机构一定会准备一系列基于海博馆的,面向学生群体的收费课程。
收费课程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高价低质的服务不但误人子弟,还无端增加学生家长群体的焦虑和教育循环成本。所以,如果以学生家长为对象,本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确立一个基准线、海平面。凡水准不及此文的课程、活动——凭良心讲,都应该免费。
如果各位读者认可我这片文章的文字、图片和编排,并愿意转发、推荐给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那是我的无上荣幸——因为这样,我不但完成了对海博馆的公益宣传,而且真正能帮助到更多读者。
试运行期间,由于暂时没有开放团体预约,可能有些嗷嗷待哺的中小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身临其境继续听我讲海博馆,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提示:
1、我已经申请成为光荣的海博馆第一批志愿者(还在等待批复),所以如果大家愿意将来在第一现场听我继续公益讲解,可以有事儿没事儿打电话问问馆方“那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通过你们审核了么?在线等,挺急的。”
2、请继续长期密切关注我的公众号,在申请海博馆的同时,我也申请了北疆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的志愿者,只要想给大家做文化科普公益,线上线下有的是办法。
3、如果有家长特别特别特别想邀请我去海博馆现场,给孩子们做公益讲解,那么理论上孩子不能超过三个,否则就算团队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搜
——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该朋友圈获得点赞最多的三个网友,可以朋友性质组队一次,度过试运行漫长的等候期。
归根结底一点,卧薪尝胆将近十年,彰显我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终于徐徐拉开帷幕。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求知年代;对于成人们来说,这是最好的青春港湾;对于伴随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老同志们来说,这是令大家扬眉吐气、情怀落地的见证。而在这其中,希望我的公益科普努力,能如一粒砂石、贝壳般,和大家一通构筑起这条漫长的家国海岸线。
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
—END—信息来源:内山书店大家都在看《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卷)》全网独家首发:海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二级学科有哪些?|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专著出版发行 |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