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初中生可以考托福吗(怡红快绿 | 如何游赏一座苏州园林)

我用了六年的时间,

走遍了苏州对外开放的大小园林,

最后一游以人民路的怡园为终结,

怡园建成年代较晚,

博采了众园的高超技法。

长久以来,是一座遭到贬抑的园林。

下面,我将就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思考,

为怡园复言。

⌈怡红快绿⌋,

出自《红楼梦》元春改匾的典故,

本意为⌈使人喜爱的海棠与芭蕉⌋。

这是当时游历之后我对于怡园的感受,

也是两个月之后,

我对于⌈怡园⌋的印象。

©  87版《红楼梦》元春改匾

这段时间,我总在想,

或许这样的印象与我当时的经历密不可分,

毕竟我是在青翠欲滴的时节闯入园中,

在蓊郁的绿意里,

遇见了红衣、红莲、红鱼……

这样的红绿相宜总是会令人心生愉悦。

©  怡园中的绿意与红衣

直至两个月后我才确信,

我的确是获得了一次超过预期的园林游历,

因为未游之前,我的想法也只是,

⌈凑齐最后一座园林,拍些风景照吧。⌋

而这次的⌈超出预期⌋,

我是欢喜的,

这是一次心与眼的成长。

我不再拘泥于众人的一些观点,

譬如,

⌈怡园善集仿而皆缺一口气,

不值一游也。⌋

不知不觉中,

游赏园林的经验得到了累积,

我有了属于我自己的游赏园林的态度,

这关乎怡园,也关乎园林。

下面就请跟随我,

共赴一场

因红而怡、因绿而快⌋的园林盛宴吧,

一场盘山曲水的园林漫游也将随之开始。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 怡园平面 | 1960年陈从周先生测绘版

清代光绪年间,

⌈过云楼楼主⌋顾文彬,

因厌倦官场而辞官回乡。

花费九年时间,

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园林。

⌈兄弟怡怡⌋的典故,⌈怡园⌋遂成。

⌈怡园⌋博采诸园景物,

是一座典型的集仿之园。

复廊仿沧浪亭之廊,

厅堂师留园之厅,

理水效网师园之水,

假山学环秀山庄之山,

旱船拟拙政园之舫。

怡园最大的特点,

便是⌈集仿⌋,

将苏州园林的精粹纳入一园,

因此,我也称它为:

⌈众园之园⌋。

© 怡园之秋 | 航拍鸟瞰

我第一次见到怡园的平面图,

是在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一书中,

那年我二十岁,

只觉得布局古怪、刻板,

匆忙便翻开了。

二十四岁这年,

我再一次见到了这张平面图,

仍觉得一切都⌈出现得没有道理⌋,

它违背了园林的自然塑造的规律,

也违背了好的⌈拓扑关系⌋。

于我这样一个极为注重拓扑的人而言,

是有些扫兴的。

© 怡园的拓扑关系 | 笔者自绘

可我还是走了进去,

在一片兜转之中,

我处处碰壁,

好像这里并没有遵循⌈隔而不塞⌋的原则。

石头们不知从何处学来了⌈拦路⌋的本事,

走不通、需回头的地方太多了,

乃至于我生出了⌈被戏耍⌋之感。

© 拦路的石头 | 北侧假山沿水石路

走了许多回头路之后,

我终于走了出来。

走出来的那一刻,

再次回望全园,

刚刚所见到的一切就那样铺展在眼前,

好像可以很容易走完

……

我本该埋怨,

⌈这座集仿之园何止是缺了几口气,

流线处理还如此生硬,

是最不灵巧的园林了。⌋

© 全园之景 | 从小沧浪俯瞰全园

可是当我坐在石头上,

再次回顾、复盘这一路的历程之后,

最终的结论竟然是,

⌈其实很难有园林,

能如怡园一般,

可以让人在短暂的时间里,

在感受欢喜与探索之外,

还可以感受到挫折与低怒,

所有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我们始终在路上,

可最终又回到起点。

这不正是整个人生的体验吗?

或许,

怡园它比我们想象得要更有趣,

也因此我将从廊、山、水、厅与舫几个部分,

对怡园的集仿进行逐一记叙。

在此过程中,

兴许,我们还可以发现,

或许怡园就是怡园。

⌈一道廊⌋

园林中的复廊,

是划分景域的手段。

中有一墙、两侧为廊的空间特征,

使其具有兼顾两边的品质。

如果将园林空间以拟人的手法来表述的话,

那么复廊便如同一位兼济的执政者。

它划分世界、区隔领域,

却左右兼济,

用一个世界的光去点亮了另一个世界。

© 园林中的复廊的空间效应 | 笔者自绘

他们说,

⌈怡园的复廊是师之沧浪亭⌋,

有曲有折,

它们的确是很肖似的。

© 怡园复廊 | 2023年夏摄    

© 沧浪亭复廊 | 2019年夏摄    

沧浪亭的复廊,

是园林与外部环境的外缘界;

而怡园的复廊,

则是园林建筑与山水的内缘界。

构件看似几乎无差,

但它们的空间禀赋却全然不同。

© 怡园复廊平面 | 笔者自绘    

© 沧浪亭复廊平面 | 笔者自绘    

沧浪亭复廊处于城市与⌈山林⌋之间,

它作为城市山林之间的界体,

仿佛成为复廊便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朝内为廊,内渗外景,

模糊并消除边界,

只令园内人觉得⌈园林无界⌋。

朝外也是廊,隔着市河,

街上的人会看到园中人影攒动,

虽处于园林之外,

却犹感身临园中

……

因此沧浪亭的复廊之巧,

似乎别处都不能习得。

© 从园外看沧浪亭复廊 | 2019年夏摄    

⌈一片山⌋

怡园之山,

仿环秀山庄之山势,

半土半石,山石延绵起伏,

整山作三段,以亭为至高点。

树木高大蓊郁,

将山石亭台都遮蔽在了绿意世界之中。

© 怡园北侧假山与螺髻亭 | 2023年夏摄 

「小沧浪」位于山台之上,

仿「沧浪亭」而成,

倚山面水,有着莽苍的古意。

坐于亭中可观园中全景。

南望夹景的三峰,

恰与「屏风三迭」呼应。

又好似三位围亭而坐的老者。

© 小沧浪与叠屏三峰 | 2023年夏摄    

© 南望夹景的三峰 | 2019年夏摄    

三山相连,

弧状围绕,

亭子越发小巧,

山势越发豪壮,

© 怡园绛霞石洞 | 2023年夏摄    

© 怡园石磴 |  2023年夏摄    

© 怡园幽壑 |  2023年夏摄    

与山石待在一起的时间越久,

似乎我们越能理解,

从前所不能理解的水墨山水。

© 石如幽壑 | 2023年夏摄    

© 连山送亭 | 2023年夏摄    

⌈一池水⌋

水是苏州园林的精魂,

园林往往都是以水为心而铺展开来的,

怡园亦是如此,

与网师园的理水十分肖似,

水也分为三段。

主要水面为藕香榭前水域,

水面辽阔,明净似镜。

藕香榭、金粟亭、假山等均围绕主水域布局。

© 从北侧驳岸看水域

© 从西侧驳岸看水域

主水域上,

在1/3水面较窄处架设四折平桥,

桥上架设铁制栏杆,

这是对桥的一次消隐。

© 四折平板石桥

当水流经过面壁亭时,

为了处理好墙角、亭、山的对峙关系,

因此水又作了一次退让。

园主人在水面最窄处架设石券,

模拟石桥姿态,

以小巧的石券来衬托水面的宽广。

© 对角线的山石券洞 | 抱绿湾石券

怡园水域与网师不同的是,

其水尾做了两次收缩处理,

余意未尽之后竟又是一次余意未尽

……

© 末端水尾 | 画舫斋前水域

而水尾处的处理,

往往都会在其上架设比例尺度小巧可爱的石桥,

这是园林中以小见大的手法,

也是令人颇觉玩味。

© 怡园画舫斋石板桥 | 2023年夏摄    

© 网师园引静桥 | 2019年夏摄    

⌈一座厅⌋

怡园的厅堂亦是师仿「留园」,

以「鸳鸯馆」为蓝本,

一厅两用,

同时也是一厅两式。

北面是夏景「藕香榭」,

榭外筑有水面平台,

平台外夏植荷花,

以映衬「藕香」之名。

© 藕香榭/锄月轩 | 一座鸳鸯厅        

南面是「锄月轩」

也是春景「梅花厅事」,

在南厅的东南地带,

梅林片植,

圆洞门「春先」自晓,

寒傲冷清,生机盎然。

这是春事的佳处

© 锄月轩庭院圆洞门 | 春先自晓       

⌈一舫屋⌋

园林建筑中,

最独特者便是舫类建筑。

北宋欧阳修《画舫斋记》中 记载,

 “凡入余室者,如入乎舟中.

在传统园林中,

舫分为看上去像船和感觉起来像船两种,

也就是写实和写意。

苏州诸园有舫者甚藩,

如退思园中的⌈闹红一舸⌋,

拙政园中的⌈香洲⌋,

狮子林中的⌈不系舟⌋,

可园中的⌈坐春舻⌋,

耦园中的的⌈藤花舫⌋,

留园明瑟楼和涵碧山房结合成的⌈恰杭⌋

……

可当我见过画舫斋后,

我竟一下子爱上了这座蓊郁之中的特殊建筑。

© 树木掩映中的舫前空间 | 画舫斋

遇见画舫斋,

是在北侧假山里盘桓许久之后的一次洞见。

它隐在一片蓊郁与绿意之中,

有着光而不耀的气质。

恍惚间,我甚至觉得,

画舫斋并不在园中,

而是在真正的山野,

它是莽苍中一座码头,

有着最动人的人间烟火

……

© 怡园画舫斋 | 2023年夏摄    

© 拙政园香洲 | 2018年春摄    

画舫斋与别处不同,

这里的建筑会更加精巧雅致些,

譬如舫前的石栏,

麻石为它赋予了特殊的质感,

泛着不耀的光辉。

© 怡园画舫斋石栏 | 2023年夏摄    

可是我们也要知道,

⌈怡园⌋不止⌈集仿⌋。

⌈怡红快绿⌋的喜事仍会在这里发生。

似乎这里,

真的与别处不同,

才让我生发出了这样多的鉴玩技巧。

或许它们并不成文,

却如此有趣,

也如此清明,

可以令人理解趣味。

⌈廊即是书⌋

曾有人说,

如果用一个动词来描述廊,

那一定是⌈阅读⌋。

廊壁一侧往往布有花窗与碑刻,

廊道外侧则往往是整个园林世界。

当你按照廊的路线行走,

或许,可以感知,

廊道便是一本书。

© 廊中读绿书 | 画舫斋南侧长廊石刻

怡园廊壁上嵌有101块历代书法家的刻石,

其中不乏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人之作,

这组刻石被冠上了怡园之名,

因此被称为⌈怡园法帖⌋。

集中分布处为⌈画舫斋⌋南侧长廊上。

单单⌈玉枕⌋兰亭、东林五君子书册两件,

便是罕见的珍藏。

《兰亭集序》刻石是⌈玉枕⌋兰亭。

相传《兰亭集序》墨迹为唐太宗殉葬,

宋时贾似道得到与真迹无二的摹本,

请工匠花一年半时间精心镌刻在玉枕上,

保存了王羲之真迹。

此刻石就是据宋拓本钩摹复刻,

因此十分珍贵。

© 观摩石刻 | 画舫斋南侧长廊石刻   

© 坐观石刻 | 画舫斋南侧长廊石刻   

如果廊上有窗,

那又是另一种阅读方式了,

我愿称之为⌈读无字之书⌋。

又有些⌈小孔成像⌋的趣味。

花窗的孔洞很多,

它们渗景透景,

可是每一枚孔洞所对应的景致,

兴许连作者都未可知,

这便需要我们的洞察与怀想。

不过我却认为这样的阅读方式更加自由,

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喜欢园林的多样理解得以辉煌的时刻。

© 花窗孔洞里的世界 | 东西复廊花窗孔洞

苏州园林惯用折廊,

廊道与白壁围合出了许多三角形的天井,

当植物从天井喷薄而出,

光线将天井点亮,

我们也就能读懂⌈廊⌋了,

这次它是一本诗集⌋。

© 曲折的廊的世界 | 西园曲廊

⌈退避一舍⌋

园林的空间,

总是如此令人迷惑,

朋友戏说,

⌈园林空间是最大的的空间诈骗专家⌋。

我想,或许很多时候的确如此。

可是有许多空间,

你置身其间根本无法辨别真假,

可倘若退一步呢?

是的,退一步即可见到真相。

© 两半世界 | 面壁亭与后廊

面壁亭便是怡园最大的诈局。

置身亭中,

看到的永远是两个世界,

两个世界紧密相连,

中间只隔了一根柱子。

有人戴着斗笠,

走进了左侧的绿意世界,

可是过了很久。

他仍未从绿意世界走出,

倘若一直待在亭中,

或许永难解心中之惑。

© 退一步可见真相 | 观瞻面壁亭全貌

可是当我退出亭外,

这才将这场空间骗局看清楚。

原来一切幻术的根源都在于那一面镜子,

戴着斗笠的老人从来没有进入亭内,

两半世界的绿意世界也是虚假不存的

……

⌈降低身体⌋

⌈园林之精髓,

在于使人觉察无限。⌋

很多时候,

我们总是站立着,

抑或是坐在园林的规则坐具上。

可是殊不知,

学会降低身体,放低视角,

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或许你会感慨,

⌈什么都是很高的⌋。

© 洞中窥天 | 假山的洞台之孔洞

每至幽深的洞壑之中,

我会将身体降得更低,

或蹲、或席地而坐。

往往如此,

我也更容易找到有光的洞口,

而此时,

因为身体的下降,

我也更容易看到站立时的盲区,

是高大树木的枝叶,

青翠欲滴的颜色。

© 连山之势 | 连绵的山势与螺髻亭

很多时候我去游览园林,

总会嫌弃园中假山不够高。

体察不到连山之势。

后来,

我学会了降低身体,

我这才惊觉,

⌈连山之势,

每座园林都有,

而我们需要做的,

只是降低身体。⌋

© 石券丽影 | 抱绿湾石券门与曲桥人影

我在园中遇见了抱绿湾的石券,

石券做成拱桥形状,

凌空架设在水池的水头处,

可是石券设计时却是不可走人的。

对于此,

我感到颇为遗憾。

可是当我降低身体,

我的视线与石券的顶面齐平时。

我看到了远处的人影,

踏着一片碧色祥云,

从石券上掠过。

顿时,

我好似感受到了最初的匠心,

原来,

园林里并非所有景象都要通达人气,

有些特定的景象,

总要给人们留下遗憾,

给人们留下弥补遗憾的机会吧。

⌈理解柱子⌋

柱子即是杆件,

是建筑学的三大基本空间要素之一,

却也是我理解最浅、用得最少的一种要素。

如今的我看来,

只觉得颇为遗憾。

在本次游历之前,

我对于柱子最大的知解是:

透明性、弱限定、自由度,

典型案例诸如石上纯也的KAIT工坊

……

在西方的建筑学体系之中,

柱子和板片、体块一样,

都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要素而已。

恒久以来,我是这样学习的,

也是这样理解的。

是啊,柱子就是杆件,

但我们绝不能用杆件来定义中国园林之柱,

或许园林里的柱子不只是杆件。

© 竖柱之林 | 从石舫斋看南侧长廊

当折廊的柱子被压缩投影到一个视角之中,

我们会看到若干笔直的立柱,

人们穿梭其间,

如在「林间」穿行

……

我不知为何会突然想到「林间」二字,

或许是柱子曲折相错,

极具自然树木布局之态;

抑或是折廊营造的幽明交织的光影环境,

像极了光影斑驳的林间;

又或是人是猴子变的,

本性便是亲近树木的

……

总而言之,

人与柱子的感情很深。

© 妇人与柱 | 石舫斋南侧长廊

人们喜欢靠着柱子,

就如同鱼生活在水里一样。

传统的园林很通透,

柱子也就成了它们的支靠点。

他们就那样静静地靠着柱子,

做自己的一份事儿去。

就像靠着一棵粗壮稳固的大树一样,

合巧的是,柱子也是树木做的。

© 柱隙见人 | 石舫斋南侧长廊   

© 倚柱而观 | 石舫斋南侧长廊   

我本以为,

柱子会是身心的支点,

可没想到的是,

柱子也会是社交的「间隔器」。

仿佛一根柱子便可以间隔出两个世界,

人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做着各自的事情,

秉持各自的自由,

互不干扰。

书本上说的最弱限定,

却在中国园林的语境中被推翻了,

原来,

我们都小瞧了园林里的柱子。

© 以柱为间 | 藕香榭外廊   

© 倚柱而思 | 藕香榭外廊   

⌈拜石为友⌋

宋代米芾爱石成癖,

见怪石而拜。

似乎怡园的主人参透了米芾,

也极爱怪石。

因而园中诸石,

可爱者甚藩。

我最爱的便是山底诸石,

小巧而团融,

在光影的衬托下,

显得千变万化。

© 卧兔之姿 | 北侧假山地面置石   

© 双鱼戏珠 | 北侧假山洞壑山石   

山台之上的小沧浪四周,

园主人特置了三座石峰,

它们偏离了假山的体系,

超脱于假山之外。

如三位志同道合的老友,

围坐在亭子四周,

与亭里的主人谈古论道。

© 沧浪三友 | 北侧假山小沧浪三石   

于孩子而言,

园子里的石头则是最干净的,

他们更愿意把石头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而石头们也愿意为他们的奔跑嬉闹作一场扶持。

这一切都得益于石头的尺度,

刚好它们的高度可以被孩子们所倚靠,

这是它们可以成为朋友的基础。

© 山石扶持作佳朋 | 北侧假山台地诸石   

园中有一块石头,

园主人对其珍视至深,

令人感动。

它不舍将其展露在风雨之中,

也不舍得将其暴露于众人的浊目之下。

特意为其建造屋舍以安置,

并取白石二字为建筑命名,

是为「白石精舍」。

白石便被孤置在精舍的北庭之内,

以白墙为幕,绿藓铺地。

舍内窥望石头的窗洞都开得极小,

仅可供一人观望矣。

© 白石入画 | 白石精舍北庭孤置石

拜石为友,

仿佛需要孤独深远的心境。

我看到了白石精舍里的孤置白石,

也看到了小沧浪的屏峰三叠,

感受到了园主拜石为友的心意,

可直至我最终来到了拜石轩。

一处不大的院子,

却立满了各式各样的立石。

或许那都是园主追思仰慕的人啊。

© 拜石之园 | 拜石轩庭院群置石

⌈集虚复映⌋

虚复空间,

在水里、在玻璃上,

甚至在一粒露珠上。

人们往往对它们鲜有顾及,

可我总觉得,

或许园林缺少了这些镜中花、水中月,

会变得索然无味。

© 水里盛着树木的海洋 | 水池水尾

如果有一天,

水面上没有树木的影子,

那该多失落呀,

树木的海不再能揉碎进水滴的海。

如果有一天,

我们在园林中遇见一面镜子,

我们又该多欣喜呢。

因为我们与园中众生都有了一次相互照见。

© 另一个园林世界 | 面壁亭的虚复空间

我喜欢这些集虚复映的空间,

它会令我觉得园林被无限延展,

虽然身处咫尺,

却心至袤原,

譬如山外有山,荷外有荷

……

© 荷外有荷 | 从藕香榭看藕池

它有时也会给我带来许多惊喜,

一些料想不到的景素融合,

譬如,

它们会将荷叶与红衣投射到门扇的底板上,

将落地玻璃窗提前了一百年安到了园林之中;

再譬如,

它们将假山投射到门扇底板之上,

仿佛将底板掀开了一阙洞口。

© 门扇映荷 | 隔扇上的虚复空间   

© 透木窥石 | 隔扇上的虚复空间   

⌈亭观四面⌋

亭子,

是园林之中最具动感的建筑。

四面可观的独特空间禀赋,

使得人们往往并不会静定在亭中。

人们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调整自己身体对准的方向,

方向不同,

所观的景致也不尽相同。

这是居于亭的好处。

© 四面调转方向的老人 | 金粟亭

而亭的空间禀赋,

远不止于可以动态变换视角,

或许,它还可以孵化社交,

却能留足舒适的社交距离。

人们坐在亭子不同的面上聊天,

是如此朦胧、含蓄、婉约,

我想,这样的社交坐法,

是可以与曲水流觞相媲美的。

这是中国人关于保持美好距离的经验。

© 四面皆可坐 | 面壁亭

⌈屏光赏鱼⌋

脱下自己的帽子,

托举着遮挡刺烈的阳光,

去观看池中的红鱼。

朋友说,

「书上有记载,

这是在观鱼之前,

行脱帽之礼,

彰显与鱼共平等的态度,

不以赏玩姿态亵观其也。」

我笑问道,

「这是哪本古书上记载的?

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朋友答道,

「从此刻的景象开始,

以后,我们观鱼都要行脱帽礼。」

© 脱帽赏鱼 | 画舫斋前水池

鱼儿却不畏惧阳光,

它们顶光而行,

阳光也格外关照它们,

使得它们焕发着金属般的光泽。

© 自由的红鱼 | 光而不耀的精灵     

我总认为园林需要有鱼,

因为所有的空间体悟景色洞察之后,

我们的行为都要落实到观鱼上头。

这些水中披光的精灵啊,

总是出现在有光的地方,

或者是,

更深邃的地方。

© 鱼外有余 | 在更深邃的地方

风物

天秤座,在读建筑设计师

爱好摄影

喜欢老旧的城市,长江和园林

热爱润扬泰大地

推荐阅读

扬州漫游 | 扬州园林:淮东文化的集大成者

扬州漫游 | 史公祠:一片秋冬时节的黄色海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