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飞机坠毁生还的人(一年前他的飞机坠毁,从此世间少了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作者|张先森

去年6月10日,一架在台湾花莲执行空拍的直升机坠毁,机上三人,全部罹难。

遇难者中,就有《看见台湾》的导演齐柏林

齐柏林坠机现场

齐柏林遇难的噩耗传出,震惊社会。

蔡康永说:又一个仁慈的人走了,再见。

陈文茜说:齐柏林,他属于天空。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也纷纷留言哀悼:

“从来没有像此刻这么希望有奇迹出现”。

“谢谢你和你的团队带我们看见最真实、最美丽的台湾”。

“感谢齐柏林老师对这片土地的贡献”。

“从此之后只要抬头,不论天空的颜色,都是齐导的笑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的离开让全社会为之扼腕心痛?

01

90年代开始,齐柏林进入台湾省道工程局担任行政工作,负责用航拍记录工程。

第一次上飞机俯瞰台湾时,他就被这片美丽的土地深深吸引了,从此迷上了空拍。

他还曾为五月天拍了一部MV,乐队站在台湾最高的大楼——台北101楼顶表演,齐柏林的航拍,效果震撼。

但从事航拍多年后,当他想在空中寻找美丽的风景时,却发现很难找到了。

人为的开发和破坏,加速了自然灾害给大地带来的伤害。

大地的样貌在空中视角下原形毕露,一片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高山公路造成的植被破坏

齐柏林为此感到惋惜和心疼,他开始为环境问题奔走呼号。

一开始,齐柏林举办各种演讲、影展,向大家展示台湾的环境问题,可是反响平平。

他去大学演讲,一些学生甚至在下面睡着了。

大部分人只想如何读好书、赚大钱,以为环境问题跟自己无关。

齐柏林摄影展

民众的冷漠让齐柏林倍感失望,可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继续向前。

2008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原本从事平面摄影的齐柏林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航拍一部环境电影。

他把想法告诉身边的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可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在做白日梦,他们无法想象航拍一部纪录片会是什么样子。

况且,拍电影,没人物没故事,没经验也没钱,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02

当时,台湾还没有相应的航拍设备,需要从美国购买,要花3000多万台币。

这对于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即使有了设备,他作为公职人员,不能公开募集资金,后续的拍摄仍是问题。

2009年,齐柏林不顾亲友反对,花了平生攒的300万租了一套设备。

他亲自驾驶直升机拍摄了一个短片,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有人能够协力完成一部大制作记录台湾地貌的影片。因为非科班出身、没有制作经验的他,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个任务。

可惜现实再次向他泼了一盆冷水,他没等到太多回应。

身份的尴尬和资金的缺乏,没有彻底打消他的念头。

巧在这时,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监制的纪录片《家园》上映。

这部纪录片同样用航拍揭露环境问题,影片在巴黎铁塔首映,萨科齐总统夫妇一同出席观看。

齐柏林听到这一消息,疯狂的热情达到了顶点:原来我的想法已经有人能实现了!

他回家问妈妈:能把家里的房产证拿给我吗?

当妈妈知道儿子要拿房契抵押拍纪录片时,妈妈非常反对,可好在爸爸非常理解和支持他。

齐柏林最后劝动了妈妈,典当了房子,得了700 万。

其实,让齐柏林坚定自己的梦想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03

2009年8月8日,台湾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莫拉克台风,这场飓风使得台湾的山林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齐柏林乘直升机进入灾区拍照,当他看到灾区满目疮痍的景象时,第一次在飞行中落下了眼泪。

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原本有一个村落,台风引发的山体滑坡使整个村落600人全部被掩埋。

这场灾难引发了齐柏林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家园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一场台风带来这么多的灾难?

台风过后,齐柏林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辞掉公职,专注航拍电影。

要知道,当时齐柏林还有3年就退休了,退休后可以领到一笔上百万的退休金。

辞掉公职意味着,他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

正在上高中的儿子问他:爸,你这样做还有钱供我读大学吗?

大家都觉得他疯了,劝他大不了再过个几年,换一个安稳的下半辈子,再来圆梦。

可是当时齐柏林遇到了一位知己,他对齐柏林的纪录片非常支持,毅然资助4000万。

齐柏林心想,我不能再等了,为了对得起朋友的帮助。

他同时觉得,等到退休的年龄,体力和意志力都变得更弱了。

齐柏林最终还是辞去了公职,组建电影公司,《看见台湾》正式开拍。

经历和挣扎、煎熬和反对,齐柏林像一位战士一样,一头扎进了环保电影事业。

04

《看见台湾》的拍摄过程历经重重困难,每一次空拍,都要“天时地利人和”。

在多风多雨的台湾,无数次的等风停、等雨停,有时飞上天之后却发现能见度很差,只能无功而返。

摄制人员风餐露宿

有次他们遇到了强气流,飞机颠簸得几乎要翻过来。齐柏林大脑空白,心想这下完了。

平安落地时,他向飞行员鞠躬,感谢他把大家平安带下来。

还有一次,齐柏林坚持飞近玉山,拍摄原住民孩子挥旗子的那一幕。

当时的气流非常危险,飞行员告诉他无法靠近,齐柏林说:不!这些孩子辛辛苦苦爬到山顶,山顶温度接近零度,他们都冻僵了,我不能让孩子们失望!

飞机靠近山顶时,他们意外发现,孩子们除了唱歌之外还挥起了旗子,山顶顿时一片红蓝。那一刻,齐柏林热泪盈眶。

拍摄的过程中,制片人找到一点钱,就拍一段时间,没有钱就停下来继续找钱。

他们租的直升飞机,每小时要花15万新台币,每当资金短缺时,齐柏林都有想要放弃的念头。

就这样,他们花了整整3年时间,断断续续的总算把片子拍出来了。

2013年,这部斥资9000万台币、经过5年筹划拍摄制作的纪录片终于杀青。

齐柏林几经周折找到了大导演侯孝贤和吴念真,两位大师看过,当场表示支持。

侯孝贤成了电影的监制,他对齐柏林说,我的名字随便你用!

吴念真则为这部电影担任旁白,他对齐柏林说,我不要你一分钱!

尽管如此,因为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公司愿意发行。

齐柏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发行方,但他们预计,票房不会超过800万台币。

然而意料之外的是,电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台湾各界引发了轰动,很多单位甚至纷纷包场集体观影。

上映两个月,《看见台湾》票房超过2亿,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

第50届金马奖上,《看见台湾》还斩获了最佳纪录片大奖!

《看见台湾》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很多人说,齐柏林让我们看见了台湾的美丽与哀愁,他是“台湾的良心”。

05

纪录片《看见台湾》以高难度的上帝视角俯瞰台湾,让观众看到一个美丽、真实的岛屿。

原来,宝岛的山河湖海如此壮阔,如此鲜活。

山峦叠嶂,海岸独一无二,大地五彩斑斓。

与之相映的,是这座岛屿正在承受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土地饱受摧残,生存空间遭受践踏。

高山公路泛滥,山体植被严重破坏,天灾面前隐患重重。

不合理排放的污水汇入河川大海,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

为发展经济过度开采地下水,湿地面积逐渐缩小乃至消失……一幕幕,触目惊心。

“你在森林里面行走,会感到生命的美好,但是站在另一个高度,你可能看到的是滥垦滥伐的景象。”

《看见台湾》前半段美得让人震撼,后半段丑得令人惊心。

齐柏林用“矛盾与冲突”来形容台湾追求文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他希望这部作品能让台湾的年轻人更了解这个世界,看到台湾与外部世界不可分割、同生死共存亡的密切关系。

这部纪录片还让台湾社会掀起一股全民环保风潮。

影片热映后,民众的议论铺天盖地,台湾的各媒体网络,每天都在报道电影中的环境议题。

舆论压力下,政府宣布成立“国土保育小组”,针对一些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且承诺台湾不准再开辟新的高山公路。

齐柏林用影像唤醒了人们对家乡土地的疼惜,让社会重新思考经济开发与环境平衡的重大课题。

06

《看见台湾》的成功,让齐柏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他把格局放大,开始思考台湾岛与地球的关系。

2017年6月8日,齐柏林举行记者会,宣布《看见台湾Ⅱ》航拍纪录片开镜!

记者会上他提到拍第二部的初衷:因为《看见台湾》,我走遍世界,让我深深感受到环境问题没有边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海洋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是啊,环境问题没有边界,身处同一个地球,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享受者,也应该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在齐柏林的计划中,他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打造《看见台湾Ⅱ》,镜头将走出台湾,视野延伸到海峡两岸,甚至去到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多角度关注土地和环境,让社会和民众更加珍惜和保护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看见台湾》宣传片因齐导的离世而提前面世

记者会两天后,也就是6月10 ,齐柏林再次起飞试镜。

此前,他还给陈文茜发了一条短信:已经拍完了大陆等地,文茜姐,你要保重身体。

然后,他自己却没能安全落地,从此在天上看着台湾。

壮志未酬,英雄陨落成绝响,留给外界无限震惊与感伤。

齐柏林罹难次日,台北101亮起“看见台湾”,悼念齐柏林。这在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当年李安获得奥斯卡奖。

陈文茜追悼齐柏林:他天生就是属于天空的,为了大地,他的人生,鞠躬尽瘁。

齐柏林说:“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利在这片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这部

齐柏林导演的绝唱《看见台湾》

如果不是他,没人愿做、敢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他,人们不会看见光鲜外表下伤痕累累的大地,他是真正的良心导演。

距离飞机失事一年有余,《看见台湾》成了绝响,世间也再无齐柏林。但我们不该忘记这位空中战士,因为他是台湾的骄傲,更是一位有良心的中国人。

齐柏林,走好。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