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版本馆馆长左(建工先锋 | 项目建设护航人——记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技术总负责 沈西华)
他,扎根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二十余载,为座座高楼建设保驾护航;他,曾获得浙江建设工匠等荣誉,多项创新技术和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参建过多项重点重大工程,从杭州火车东站,到北山路84号国宾接待中心,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以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强劲高效的执行力、善作善成的真本领,带领项目技术团队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他就是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的技术总负责沈西华。
勇挑重担
2021年3月初,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在提前完成北区地下室结顶后,进入了更为紧张的“6·30”主体结构大会战阶段,结构更为复杂、施工难度更大,多项特殊工艺技术攻坚难度大。项目部亟需一位技术管理经验特别丰富的人来总领技术工作。这时,集团想到了负责过一系列重点重大工程、有丰富技术管理经验,当时还兼任集团技术质量部经理的沈西华。在调令面前,他没有过多的思考便毅然应允。他深知在一线日夜连轴转干项目的苦楚和艰辛,面对“高、难、新、特”工程技术攻关的焦虑与费心。但是,沈西华觉得,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勇敢地接受挑战、攻坚克难,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工程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沈西华到项目后,首要面对的就是复杂的主体结构施工。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建筑造型复杂,多个馆区屋面标高参差不齐且涉及大量清水混凝土,而清水混凝土与非清水混凝土在浇筑时必须分开进行,且两者之间界面众多、工序交错。如果不做好技术交底,施工中很可能会出现分缝不合理、超高等问题。当时,清水混凝土在项目指挥长陆优民和项目经理徐锡平等带领下,经过21轮次54组的试验试样,已达到理想效果,即将大面积展开施工。时间不等人,沈西华给自己和团队下了一个死任务,必须在一周内完成整个项目的工序梳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项目技术团队仅用了五天时间,对各馆区的土建施工工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并通过BIM应用模型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将二维的施工工序转化为三维的立体模型,为各馆区建立了详细的BIM模型,通过梳理各馆区不同平面空间关系,合理划分施工区段,明确各工序间的衔接关系,为现场施工提供了清晰明了的施工流程图,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为打赢“6·30”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交底,真的仔细啊!这下我们,对着图纸不会犯迷糊了。”木工带班开心地说。
类似的任务,沈西华带领团队做过很多,比如编一本进度计划书。主体结构结顶后,业主要求项目部出具一份全面、详细的进度计划。沈西华便和同事们编制了厚厚一本《杭州项目1225目标建设策划书》。这本书不但有效地指导了工作,还在建设指挥部例会上得到了省委宣传部领导和主创团队的一致认可。主创团队的陆文宇教授这样表扬道:“这策划书编得非常好、排得非常细。能拿出这样一份东西的施工单位,我也是第一次碰到。浙江建工有能人啊!”
屡克难关
与传统项目不同,杭州国家版本馆在建设过程中,既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又创新运用了夯土、木结构等大量传统建材,且部分为国内首创,在业内无可参考的成熟案例,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极高。面对挑战,沈西华从来都是选择迎难而上。
杭州国家版本馆项目的木结构体系将传统建筑材料通过现代建筑手法呈现,建筑样式新颖,无法找到同类工程佐证。为此,沈西华牵头相关单位组建了木构技术课题攻关团队,积极开展和落实木构选材、样板施工、图纸设计和深化等工作。他带领团队召集了30余次木构技术攻关专项会议,对木构体系施工开展技术研究和问题攻关。经过数十次的调整改进,大量因建筑结构形式创新带来的个性化问题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研究,推动了项目木构体系由设计理论向实体落地的转化,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夯土墙攻关中,由于夯土墙在国内没有成熟的设计施工规范,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指导现场施工,他就带领团队自己编方案、定标准。他主动加强与主创团队、设计院的沟通,利用EPC内部小循环机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单位关于夯土墙施工的经验做法,不断吸收、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他所带领的团队根据试样对夯土墙的容重、含水量等进行了标准化的测算,结合相关单位以往的经验做法及试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终形成了夯土墙专项工程施工验收标准和专项技术方案。专项技术方案的完成,解决了超高和超复杂构造带来的施工难题,为夯土墙实体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验收标准更是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为夯土墙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倾囊相助
“今天有没有需要我协调解决的问题?”沈西华有个习惯:每天早上到项目后,都要先去技术部门办公室,为部门同事答疑解惑。他也因此被人称赞为技术条线的“百科全书”。只要他们有疑问、有困难,沈西华都会毫不吝啬地提出他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措施。当现场出现技术难题的时候,沈西华会带着他们一同去现场查看,听取他们的解决思路,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新的思路。在进行施工策划和方案编制时,沈西华会和他们一起研究、讨论,在肯定他们成果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和验证。
“曾经的我在他们这个位置的时候,从好的领导和前辈身上学到了处理技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希望能在工作中对年轻一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教他们怎么去做。”在沈西华看来,一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人才培养工作也是因人而异的。作为前辈,他常做的就是引导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思路和方式方法。
沈西华常常会带着团队挑战“不可能”,挑战一些在其他人眼里不可能实现的事。他时常跟年轻人说,挑战有成功也会有挫折,但只要在其中获得了百分之十的经验,那也是一个成果。
文字:叶佳(集团总部)编辑:吴佳妮
审核:胡坚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