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龙舟之乡(端午百舸争流,广东龙舟如何“险”中求胜?)
2023年6月22日,前国脚范志毅抵达贵州榕江,为一天后的“村超”比赛热身之际,远在七八百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叠滘龙船漂移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这个端午假期,上演水上“速度与激情”的龙舟竞渡,在各大媒体报道中与“村超”“村BA”并列,被评为民间体育赛事带动文化传播与文旅发展的优秀样本。
从北到南,自西到东,不论是旱地体验还是海上竞速,各地龙舟赛异彩纷呈,成为端午最火热的体育赛事。其中,最“出圈”的莫过于广东佛山南海区的叠滘龙船漂移赛,除了比赛难度高、观赏性强外,引发狂欢的莫过于调侃广东房东的段子。
赛龙舟,本是端午传统纪念活动,如何做到引发网络狂欢并成功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在各地看点与笑点兼具的龙舟赛中,广东龙舟赛又是如何脱颖而出?(图/新华社)
叠滘龙舟“狂飙”出圈
端午有“全民运动节”之称,虽然在粽子口味上存在甜咸分歧,但各地对“赛龙舟”的热情却达到高度统一。特别是沉寂三年之后的端午假期,今年的龙舟赛事反响尤为热烈,成为2023年度现象级节日传播热点。
这样的热潮,是如何产生的?
从“赛龙舟”自身性质来看,首先,它是有着祭祀和纪念性质的民俗文化,2011年时已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近千年历史传承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作为一项竞技性体育赛事,“赛龙舟”的过程充满紧张与悬念感,划手击楫整齐划一,鼓手锣手激情澎湃,气氛热烈,无一不刺激着观众的多巴胺分泌,带来愉悦和兴奋的精神体验。
节目《“食”万八千里》在今年6月初到佛山拍摄,梁家辉、魏晨、武艺等艺人也体验了一把龙舟“头文字D”。
“赛龙舟”活动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为何广东佛山的叠滘龙船漂移赛格外出圈?
一为“险”。叠滘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这里河网密布,溪滘纵横交错,河涌狭窄曲折。25米左右的龙舟要快速通过仅6米宽的河道和多个C形、S形、L形的弯道。部分弯道宽仅三四米,独特的地理风貌更为叠滘的龙舟竞技添一分惊险。
二为“近”。叠滘乡的民居大多依河道而建,傍水而居,这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看龙舟竞技。其他省市的龙舟竞渡大多位于江海之上,以直道为主,但观众往往处于旷阔河道两侧,距离竞技的龙舟较远,往往需要航拍和特写等专业设备拍摄的镜头才能够看清细节。对于叠滘的观众来说,近在咫尺的龙舟用惯性实现窄弯漂移,水面拖曳出长扇形的泡沫痕迹,仿佛“扒龙船”的水花会溅到身上,更加刺激。
三为“燃”。叠滘龙舟的爆红说到底是收获了一批“燃起来”的热度,这少不了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助推。观众能够近距离拍摄龙舟竞技,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迅速发生人际传播。同时,大量二次创作的短视频作品,也大大增加了叠滘龙舟赛的视觉张力:配乐是节奏紧张的传统乐曲,画面是几十名大汉挥汗如雨,舵手灵活控制,雕画精美的龙船如赛车般漂移过弯,水痕绵延。这份身临其境让观众更能够受到现场的气氛感染。网友的评论则将端午习俗起源和龙舟结合,“屈原跳江的时候有他们的话,捞起来屈原的衣服都是干的”,这一调侃也体现出“燃起来”的传统文化习俗正焕发着新的活力。
叠滘的河道环境和佛山人高超的技巧,体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造就了叠滘龙舟独树一帜的“出圈”。
6月22日,广东佛山的叠滘龙船漂移赛现场。(图/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视频中出现的粤语口号和呐喊助威,装饰精美、上演弯道漂移“速度与激情”的龙船,穿着一致、配合默契的龙舟队员,这些元素都让叠滘龙舟成为广府特色的文化符号,助力广东城市形象的传播。
文化符号,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中,世代相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叠滘龙舟出圈的事件中,抽象的文化符号,正是通过画面激发起观众共鸣而不断被强化,达成了上佳的城市形象宣传效果。
以往来看,龙舟往往是一个村齐心协力的竞赛及端午的传统习俗。但叠滘龙舟竞赛中观众近距离感受到的刺激,能够将一贯宣传团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经验能够感知的情绪。音乐与画面共构的短视频,则进一步构建了情感渲染和传播的空间,大量UGC视频更是丰富了线上观众的视听觉感受,仿佛透过屏幕就能感受到万人空巷的场景、激烈紧张的氛围,乃至队员蒸腾的热气。
当顺利完成比赛时,龙舟队员会高举船桨,与现场、屏幕前的观众共享成功的荣光,形成互动和交流。“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宁愿船被撞烂,不可以划得慢。观众则为广东人的血性和拼劲而鼓舞,从而形成、加固对这个大省的印象。“龙舟热”过之后
此次“赛龙舟”活动的火热,离不开各地政府文旅+活动的“内卷”。
进入端午周期后,各地围绕“赛龙舟”举办了多场活动和赛事。其中广东各地举办的龙舟赛多达229项。除广东、福建、湖南、湖北、贵州、浙江等传统“龙舟热”省份外,甘肃、大连、沈阳等北方省市也加入其中,媒体报道将这一现象称为“赛龙舟”的“北移西扩”,也能看出龙舟竞渡的吸睛度与群众参与热情。
巨大流量背后,隐藏着龙舟体育经济的广阔市场。龙舟文化发源地——湖南汨罗龙舟制造产业初具规模。目前,汨罗龙舟制造企业已有20余家,从事龙舟制造的师傅有近1000名,每年龙舟制造数量近1万艘,预计到2023年底,产值可达2亿元。
许桂生正在检查龙舟的船舷。(图/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2010年龙舟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21年龙舟作为展示项目亮相东京奥运会赛场。此后,各地掀起发展龙舟产业的热潮。
2021年,中国龙舟协会发布《中国龙舟运动“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培育龙舟产业市场”。从制定产业政策、制定统一标准、打造产品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打造龙舟品牌、构建龙舟产业链条、发展龙舟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制定了清晰明确的计划。
在制定标准上,温州先人一步,自2012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龙舟名城”称号后,逐步建立各级龙舟协会,形成自我管理体系,还发布了全国首个传统龙舟制造地方标准。不久之后,杭州亚运会龙舟比赛将在温州举办。抓住这一机遇,温州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与民企合作建设龙舟文化主题公园,以此为据点开展龙舟运动休闲、传承培育、文化传播活动,促进“龙舟+”产业的发展。
福州则在全国率先以政策方案的形式扶持龙舟运动发展。2021年,《福州市进一步推动龙舟运动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等,在全国率先形成龙舟文旅体系、产业体系。
尽管近年来,各地政府争相提出将龙舟产业化的相关规划和措施,龙舟产值已初具规模,但“龙舟+”产业体系完善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广东龙舟的火爆恰恰说明,“家门口”的草根体育赛事亦能够引发群众的共鸣,而如何抓住这一波热潮,进一步发展相关产业和城市形象,则是需要热度之后的冷思考。
(头图/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