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国家海洋博物馆各展馆(世界博物馆日特刊|国家海洋博物馆试运行最强攻略)

写在前面

经历了2019年5月1日—5日第一阶段试运行,2019年5月15日,中国第一座国家级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启动了第二阶段试运行。

依然在紧锣密鼓的布展过程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到底有多火爆?仅仅从网上预约的一票难求,就可见一斑。

5月15日是正常工作日的周三,而5000个预约名额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扫而光!(请问看展的市民们,你们都不上班吗?)而且要知道,至今没有任何一条公交、轨道线路可以从市区或者滨海新区主城区直接前往海洋博物馆,馆方的参观指南明确建议大家自驾前往……如此这般难于上青天的观展之旅,都无法阻拦5000名观众在工作日前往参观,可见国家海洋博物馆有多么强势的引力场。

那么

——一票难求的国家海洋博物馆究竟真容如何?

——这座超人气海洋圣殿缘何落子天津?

——海博馆从设计到建造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试运行期间,更好的学习和拍照姿势该怎样?

——对接下来的参观者有哪些温馨提示?

此刻开始,全国最顶尖金牌科普讲师的娓娓道来中

全世界最赞的海洋博物馆真容正在徐徐揭开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2019年6月底正式开馆之前,基于对金牌科普讲师个人隐私的尊重,文章里暂时先不公开金牌讲师的姓名、年龄、公益履历等信息,只是借此机会提示一下国家海洋博物馆宣教科:金牌讲师的手机号码后六位是“382401”,他已经向馆方递交申请,成为第一批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志愿者,大批嗷嗷待哺的爱科学公众,期待他的申请能顺利通过。这位金牌讲师是否能最终入选国家海洋博物馆首批80人志愿者大名单?在线等,挺急的。

全国最顶尖的金牌科普讲师真容如何?

将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文末会自动显示讲师真容(嘿嘿嘿……嘿嘿嘿嘿……)

这篇文章,在公益、系统地介绍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游览攻略同时,会在知识性、趣味性、延展性、美观性四个方面,起到一个坐标原点的作用。但同时请读者们注意一点——这片文章的长度达到了24185个字,如果正常语速朗读下来需要75分钟。

创作了这么多当然是希望读者们一字不落的吸收,但如果您时间有限,希望更有针对性的阅读,那么请从如下链接分别进入相关主题:

1、如果您对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何最终落户天津感兴趣,请点击:

《国家海洋博物馆缘何选址天津?》

2、如果您想知道海博馆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请点击:

《他设计了全球最牛的两座海洋博物馆》

3、如果您迫不及待要参观了,想寻求一份质量极高的试运行期攻略,或者您是学生家长,想知道海博馆会有哪些高质量有趣的科普、讲解活动,请点击:

《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试运行最强攻略(简版)》

4、如果您啥都想了解,啥都感兴趣,那……就继续向上滑动屏幕,把这篇文章完整地看下去吧。

国家海洋博物馆缘何选址天津?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总长度长达1.8万多千米,3.6万多华里。不计入港澳台和三沙市,中国一共有54座沿海城市,这其中不乏“东方巴黎”大上海、“开放鼻祖”广州、国际顶尖港口宁波、“奥帆之城”青岛、“魅力网红”厦门……

相比之下,天津的海岸线旅游业长期处于冬眠状态,城市的经济转型又处于漫长的阵痛期,从2015年“8·12”至今城市负面信息缠身,百姓们已经习惯了在调侃中婉转地表达对天津复杂的感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天津为何在54座沿海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海博馆的最终落脚点?有人说“这还不是沾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光?”您想多了——2007年9月,30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兴建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最终获选胜出,那时候还没有“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蓝图呢……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以下四点:

中国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馆诞生于天津

海博馆官方公众号,在2019年5月4日那天,突然刊发了一片文章,公告“自2019年5月6日起停止为期五天的试运营”,很多网友一片哗然,遗憾中充满着不解——连抢票的界面都没刷进去,怎么说停就停了?

而在我看来,把试运行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天,选作5月5日,其实是一种致敬,向中国北方的第一座现代化自然博物馆致敬——91年前的1928年5月5日下午3:10,位于今天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学院院内的北疆博物院,正式开馆向公众开放。创始人是法国神甫桑志华。

3年前2016年1月22日,北疆博物院在尘封大半个世纪后,重新面向公众开放。起初,由于北疆博物院采取预约参观制,每天限流仅仅100人,理论上一年只能接待最多三万人,换算下来,至今总参观人数也不会超过10万人——要知道故宫的一天限流就高达8万人……

所以,如果您有幸是参观过北疆博物院的这几万分之一,我想您或许会有一种感受: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博物馆,隐匿在闹市中的自然学府,书写世界生物和历史课本的秘密花园。

笔者长期以“民间北疆公益讲解员”自居,如果要用六句话来吊起普通市民对北疆博物院的兴趣,我认为是:

1、第一次证明中国创造过旧石器时代文明

丝绸之路存在了两千多年,但是“丝绸之路”这四个字,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德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全世界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就是这样的李希霍芬,却提出了一个昏招一般的论断——“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1920年,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幸家沟与赵家岔发掘出土了一件石核及两件石片。这三件石器的出土,是当时在中国境内首次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将我国的文明史直接从几千年,上推了几十万年之久,李希霍芬的论断不攻自破。

2、拉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序幕

此后的1923年,还是桑志华先生,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地区,发现大量石器,以及一颗人的门齿,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界的“河套人牙”。河套人牙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中国的古人类研究从此也正式拉开序幕!

3、第一个在中国发现大规模哺乳动物化石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野外生物科考迟迟没能实质性起步。1949年以前中国所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仅有五个——山西榆社上新世动物群、河北泥河湾早期真马动物群、内蒙萨拉乌苏晚更新世动物群、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周口店中更新世动物群,其中前三个是基于北疆博物院的藏品建立的,周口店是基于“北疆朋友圈”建立的。今日中国哺乳动物研究的共同师祖,名叫“北疆”。

4、见证了人类起源研究的里程碑

人类的起源一直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近代以来,探索人类起源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热度居高不下的学科。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说。但是,另一些欧美学者认为人类最初可能出现在亚洲大陆。他们认为亚洲东北部的生存环境较之欧洲和非洲更为恶劣,人类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向直立行走发育。1920年代末,由“北疆朋友圈”主导的周口店挖掘工作,发现的“北京人”,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是已知的由猿转化的最早人类。因此,北京人成为人类起源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到50-70万年。二战后至70年代以来,南方古猿阿尔法种的发现,让古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一度转移到非洲,但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内涵最丰富、材料最系统的直立人遗址。并一举奠定了“北疆朋友圈”在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无上地位。

5、书写了传教士科学家在华社会活动最后的荣耀

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英法美等国传教士在华活动空间被严重限制挤压。历史上,除了耳熟能详的利玛窦之外,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为徐光启在盐碱地上研发出“小站稻”做出了关键启发;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搭上自己的性命为中国统一了“农历”并沿用至今;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用奎宁治好了折磨康熙快两个月的疟疾,西药第一次在中国获得了官方合法传播;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第一次为中国绘制鸟类图谱,第一次将大熊猫以西方科学标准介绍给全世界;而在桑志华被迫返回法国之前,近代中国的自然科学传教士时代,达到了世界影响力的顶峰。

6、奠基了中科院古生物、古人类研究的决定性根基

1940年6月,罗学宾与德日进等学者在北京成立“北平地质生物研究所”,最初期的化石标本、重要的图书、仪器全部来自于北疆博物院。

1945年,日本投降,罗学宾和德日进接到教会命令回国,回国前将存放在北平地质生物研究所,总共11775件北疆博物院藏品交由裴文中代管,存放在刚刚恢复建制的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后来,这批标本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至此,这近1.2万件北疆藏品,成为了新中国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最具奠基意义的一批研究材料。

换句话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北方很多自然博物馆和生物研究所,都是天津北疆博物院的子代机构。

以上六句话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天津冠绝全国的自然博物馆传统,足以支撑的起海博馆的学科重力。

可能看完上面这段介绍,读者的思绪已经迫不及待地飘向了——北疆博物院。既然如此,北疆博物院楼外的几块石头,竟更强有力地证明——天津是海博馆选址的不二之选。

天津孕育了地球最早期的生命

从北疆博物院的主楼出来,在楼体外,周围的小路上,以及南楼花园,如果您稍加留心,会看到一些这样造型的石头,比如:

如果对生物进化、海洋知识或是地质知识有一定的积淀,我相信您一眼就能认出这种石头名叫……这里我们暂时先不公布答案,而把求知的过程留给更多刚刚认识这块石头的读者们。

45亿年前,还在哺乳期的地球和婴儿有着相似的破坏力,一刻不消停。火山喷发此起彼伏,带出大量的水汽直冲云霄,聚集成浓密厚重的云层。随着地球渐渐断奶,火气也不那么壮了,逐渐冷却的地球地壳运动渐渐消停下来,水汽变成水滴再变成雨——这雨一下就是成千上万年,它们在地表积累,不断向洼地集中,汇聚成原始海洋。

但是,这样的海洋无法孕育任何生命体,原因很简单——没有氧气。

原始海洋的水量,只有现代海洋的大约10%,而且——当时海水的味道与现在河水、泉水的味道是一样的,淡淡地。今天普遍认为,是地球的含氧量上升到了一定程度,生命才得以孕育。那么,在地球上,氧气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呢?

坐标回到天津,在距今25亿到18亿年前,现如今的华北地区,是一块地壳运动相对较为稳定的大陆,而在距今18亿念叨8亿年前,如今天津平均海拔最高的蓟县地区,正在成为一片汪洋。暖湿的气候,丰沛的雨量,使得菌藻类生物大量繁殖,这些菌落的激增,伴随着大量碳酸盐的沉积,在天津、在蓟县形成了今天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难得一见的叠层石剖面。

而这些叠层石被称为“最早氧气的制造者”。

这些坑洼不平的石头上,每平米生活着约36亿个微生物。这对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叠层石—微生物群落”,其主要部分是蓝细菌、光合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氧!他们利用太阳能,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当时不含氧气的海洋中富含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这些微生物以聚沙成塔的伟大姿态,用了长达20亿年的漫长坚持,才使得地球的含氧量上升到了适合孕育更多高等生命的水平。据估算,现今地球大气中大约70%的氧气,都来自于海洋中微生物群落光合作用的贡献。

民间俗语中,形容一个孩子个性顽劣,常说这孩子像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您还别说,看过叠层石,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句话是个饱含着唯物生命史观的真理。

迄今为止,地球上最早、最可靠的真核生物化石证据,是中国北方年龄距今约17亿到16亿年的,发现于天津蓟县的大型球状疑源类化石。如果地球生命史是一本书,那么书的第一页,天津蓟县绝对是出镜率最高的那个地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天津创建国家海洋博物馆当之无愧。

天津的海岸线书写着近代中国的荣辱与共

在距离海博馆不远处,有两处天津的传统历史旅游景区——大沽炮台和北塘古城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

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一年后,大沽炮台再次身陷战火。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再次炮击大沽。又过了一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承德。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后面的事情很多读者都知道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彻底攻占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1860年11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使得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更加深入。短短三年的时间,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每一次,天津这片海岸线,大沽炮台这一尊尊看似威严的炮口,都无情地成为了丧权辱国、一败涂地的背景板。

40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第四次攻击大沽口,再次将其攻陷。一年后,清政府被迫签署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中,赔款金额最巨大的一笔——《辛丑条约》

这一幕幕惨败,早已让当时习惯了失败的中国人麻木,但是有一位老人却至死不甘,他就是近代中国三大外交家之一的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就把国防重心,转移到了关注海防问题。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人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历时四年,重建了中西合璧的庞大海防防御体系——大沽口炮台,有效控制了海岸防御系统,护佑京津平安长达二十五载。李鸿章在天津兴建了庞大的工业帝国,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化工、金属冶炼、铸造、船舶修造,甚至在天津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潜艇!当然,读者们最熟悉的,是李相在天津创建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西式高等教育基地,并兴建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本土海军将领。

李鸿章的家国豪情,并没能挽救滑向深渊的中国,即使如辛亥革命,也未能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带来实质性地扭转和提升。而国耻家仇,在1919年积聚到了顶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远在巴黎的唇枪舌剑战场,另一位民族英雄,近代中国三大外交家的另一位——顾维钧站了出来。

巴黎和会的光环,使人们常常忽视了顾维钧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功绩——中国近代史上,一遍又一遍写着“割地”、“赔款”这样的条约,似乎从来只有我们把土地赔给外国人的份儿,但是硬气的顾维钧,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把割让出去的领土,在不开一枪、不花一分钱的外交战场给夺了回来。

天津俄国领事馆旧址

沙俄在旧中国存在过两个租界,一个在汉口,另一个面积更大,战略地位更关键的就在天津,甚至今天的天津站就长期在沙俄的管辖之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沙俄失去了对俄租界名正言顺的实控权。1920年9月15日,北洋政府交涉署会同天津警察厅接收俄租界,在驻北京公使团干涉下,北洋政府同意天津俄租界工部局一切照旧运行,由中国代管——中国拿回俄租界的主权仅仅还差签字画押一步之遥。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顾维钧第一时间把苏联拉到了谈判桌上,1924年5月31日,顾维钧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叫《中苏协定》。协议规定:一、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二、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租界、租地;三、苏联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四、苏联取消帝俄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五、中东铁路同意由中国赎回。六、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中国在外蒙古有完全的主权。

原比利时领馆

天津,作为沙俄在华最大租界所在地,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开一枪、不死一人、不费一分钱就理直气壮收回国土的外交胜利。此后顾维钧乘胜追击,1926年11月,他发表终止中国与比利时条约宣言。迫使比利时政府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进行修约谈判。直到1931年1月15日,比利时正式将天津租界交还中国。1943年1月11日,顾维钧主持了中国与英国的《中英新约》谈判,在鸦片战争一个世纪后,宣布废除英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中国人常讲:失败不可怕,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伴随着列强在海上,撕开了中国的世纪国耻,海洋见证了清政府、北洋政府的节节败退,也涤荡着以李鸿章、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英豪面朝大海,励精图治,浴血奋战,据理力争乃至为国雪耻的家国荣耀。而这一切又戏剧化地浓缩在天津

所以将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正吻合了今天中国正视历史,继往开来的历史观和国家意志。

天津是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的造梦舞台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北疆博物院兴建的1920年代。

作为九国租界云集的北方经济中心,当时天津云集了先农公司、高林洋行、东京建物株式会社、多利房地产公司和义品公司等多家世界顶尖、名噪一时的著名地产商,也涌现了诸如疙瘩楼的设计师盖苓这样的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大咖,五大道—解放北路—海河沿线建筑群,被盛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大沽北路原先农公司大楼,现已拆除

改造前的天津建物大街,顺便提一个冷门的知识,1916年东京建物株式会社承建慎益大街以南路段,并以该会社名命名建物大街——并沿用至今

黄河以北第一所现代自然博物馆的盛名,北疆博物院建筑设计招标吸引到了几十家国际顶级地产团队,参与到北疆博物院的设计竞标中。而最终的荣耀花落比利时义品公司。当今天津人更加熟悉的,应该是这其中的先农公司,毕竟五大道的建筑地标之一就是先农大院。不过义品公司绝对是能与先农掰手腕的狠角色。

解放北路上的法国工部局旧址,中心公园一带的吉鸿昌故居,都是义品公司流传百年的杰作。

这义品公司,不但拿下了中国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馆的设计权,而且为今后一个世纪以来天津的建筑设计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创新,比如北疆北楼展厅中心,伫立着四个白色的八角形大柱子,是法国建筑设计师柯基尔斯基在中国第一次采用了具有美学外形的中心牛腿柱式的内聚框结构,它不但减轻了墙壁所承受的压力,而且在视觉上又有美观效果。

时间来到千年之交,位于今天银河广场的两块土地被规划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和银河公园,定名为新世纪天字1号、2号地块,面向全世界征招设计方案。来自全球十二个顶级设计团队竞逐银河,包括卢浮宫金字塔的贝聿铭团队、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哈迪德团队都位列其中,而最终来自日本的钢结构泰斗川口卫团队一举拿下自然博物馆和银河公园的设计权。

天津自然博物馆施工现场

自然博物馆,虽然天津人都知道这个建筑很美很牛,但是具体有多牛呢?

首先,它在中国重新定义了大跨度钢结构。空间结构,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深厚又显而易见的建筑力学功底。在天津自然博物馆之前,大跨度钢结构的中国标准是跨度65米,而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钢拱骨,直接将尺寸提升到了200米!

中国一举跨入大跨度钢结构建筑顶级强国之列,此后“水滴”体育场,“小蛮腰”广州塔的钢结构,都是师从于天津自然博物馆的。

第二,天津自然博物馆率先在全国采用了“清水混凝土V型柱”结构,不但在造型、美观与力学实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支点,而且通过实战摸索出了清水混凝土的全国施工标准。

第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民众诧异于天津自然博物馆为何设计成这样一个半球缺弧线造型。这里要感谢一下民用无人机产品的普及,让我们可以从上帝视角来俯瞰自然博物馆的超前设计。

答案在高空揭晓——造型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作为天津建筑史上第一座仿生造型建筑单体,川口卫大师用这样一只天鹅,祝福新世纪的天津发展腾飞。

2003年,川口卫、贝聿铭、隈研吾、坂茂这些建筑设计领域的国际超级巨星再度汇聚津门,即将迎来建卫600周年的天津,启动了海河沿岸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海河沿线被划分为18个项目地块,而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位于“传统文化商贸区”的“三岔河口景观提升地块”

当时子牙河上有一座非常不起眼的非机动车桥,名叫慈海桥,没想到这座桥成为了各国设计师打擂最为激烈的竞技场,摆上台面的先后出现过这样七个设计方案。

但是甲方一句话,把这七个方案都否了——“这座桥在兼顾美观和畅通的前提下,能不能实现盈利?

疯了!用桥盈利?难不成在两头设计收费站么?

而这时,还是川口卫先生,托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然后——就有了今日天津最著名的建筑地标:天津之眼

当时国际上与河道景观相结合的摩天轮,已经有伦敦眼了,如果让天津眼也平行于子牙河而建,那么无论建筑多华美,也只能是模仿者,世界第二。

平行于泰晤士河的“伦敦眼”

硬气的川口卫先生放出话来:在我的图纸上,天津绝不做世界第二!于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座横跨在河面上,综合通行功能的摩天轮,立在了天津的源头三岔河口上。

想想也是激动,苏州河太窄,黄浦江、泰晤士河、哈德逊河太宽,武汉长江段更宽,都不适合建造跨河摩天轮,而塞纳河两岸不可移动的世界文化遗产太多,不适合大兴土木。所以“天津之眼”今天是世界第一,未来也可能长期是世界唯一。

补充说一点,川口卫先生的成名之作,是在日本被称为“国馆”的代代木国立竞技场,这也是全球第一座仿生造型场馆建筑,196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最神奇的是,在那个没有计算机辅助运算时代,川口卫先生仅凭手摇计算器就完成了全部流线结构的精细运算,不但抵御了半个多世纪来日本多次大地震,而且……时隔60年依然能以超时代的面貌继续担纲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成为迄今全球最长寿的奥运体育馆。

新世纪以来,滨海新区这片希望的大陆,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外顶尖设计团队的智慧。新晋地标“津沽棒”——周大福金融中心,就是由设计了迪拜哈利法塔、纽约新世贸中心自由塔等国际一线地标建筑的明星设计团队SOM操刀设计

而打卡圣地滨海图书馆,则是全球建筑设计创新标杆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操刀……

过去一个世纪来,天津跨时代的地标建筑,几乎都凝结了国外顶尖建筑设计团队的智慧,天津一直是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的造梦舞台。而这次被称为“海上故宫”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如果也是中外智慧的结晶,那么选择落户天津这片水土,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海博馆是否也是中外联合设计项目呢?

他设计了全球最牛的两座海洋博物馆

部分内容感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提供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

海博馆的落成开放,标志着滨海新区形成了“一棒两馆”的新旅游地标格局,“津沽棒”和滨海图书馆都是由国外设计团队做出了概念设计,那么海博馆呢?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拍视频

——充分体现了共享海洋智慧的姿态,国家海洋博物馆也是一座由国外顶尖设计团队提供概念设计,中方本土设计团队完善结构设计的跨国力作。那么这次是哪位大师执笔海博馆的概念草图呢?其实这个人选在1970年代,就已经浮出水面了……

19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科学研究正在恢复元气。那一年,周总理邀请了20位全球一线建筑设计大师来中国,为中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的建议。要知道周总理对建筑设计情有独钟,搜索一下周总理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会呈现出无数传奇故事。在这20位被周总理接见的国外建筑设计大师中,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名叫菲利普·考克斯

这位设计大师的名字我也是刚刚知道不久,但是他的作品我已经看过了将近二十年,最为中国公众熟知的就是——悉尼奥运会主场馆、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悉尼水族馆、以及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大师呀!整个澳大利亚的东南海岸线都是他设计的吧?

在考克斯的创作生命里,始终萦绕着三条线索——一条是形象与意境,另一条是陆地与海洋,还有一条就是土地与人民。考克斯的创作奉行着“地域文脉观”的信条,他曾经多次指出“要了解澳大利亚建筑艺术的本质, 就必须首先了解两种互相作用而造就建筑艺术的要素———它的土地和它的人民”。

1970年代首次中国行,在考克斯心中种下了一颗真正属于人民的种子,在谈及中国的自述中,考克斯坦言“他一直想为中国人民贡献自己的创造力”。

直到2011年,国家海洋博物馆选址最终落户天津,考克斯感到时机到了。

其实在海博馆之前,考克斯已经在包括深圳跳水游泳馆、上海北外滩规划等项目中,实现着自己的夙愿。但是作为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设计师,显然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的设计对他而言更具吸引力——若能同时为国际上两个海洋大国设计海洋博物馆,对于一位建筑设计师来说,那绝对是空前的荣耀。

但是与考克斯先生同台竞争的,绝非等闲之辈,我们来感受一下,败给考克斯团队的都有哪些令人过目不忘的设计?

国家海洋博物馆竞标方案

那么考克斯先生的设计概念最终因何脱颖而出呢?简单说来,他的心中还是那个信条“建筑艺术的本质——它的土地和它的人民”

一个建筑的创作,特别是国家级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建筑,通常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其文化身份的确定,这个过程,即是寻找设计起点的过程。

海洋博物馆对于人们来说,也许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充满着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各种令人着迷的船只、欢乐的水手、抑或是迎风鼓起的船帆。然而如果追溯海洋世界的全貌,我们会意识到,海洋也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历史和当下存在。海洋与人类的关系,首先是关于生产、运输、贸易的商业活动。除了各种梦幻的场景,也有辛苦的劳作、孤独的航行,乏味甚至危险。

考克斯设计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中标方案

如果说海洋博物馆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材料,向当下的人们全面介绍海洋地质、海洋生物、人类的海洋活动历史等。那么作为建筑,海洋博物馆的设计出发点则是重塑一个场景——一个与人们对海洋的记忆相关联的场景,同时在场景中能够体会到人与海洋之间或历史或当下的真实关系。

而考克斯作品成功突围的关键,在我看来,就是成功地重塑了一个又一个场景,成功在观者心中塑造了一个多剖面的整体海洋

举个例子,在第一轮的投标方案中,考克斯和天津建院联合团队曾经使用了“鲤鱼”这一主题,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后来随着思考的深入,他们放弃了这一具象的方案,转向更加概括的造型,旨在唤起人们对建筑形象的多重联想。

考克斯先生手绘国家海洋博物馆设计概念

国家海洋博物馆设计概念意向

事实证明,很多人看到修改后的方案,产生出了更为丰富的联想:有些评委觉得建筑像跃向水面的鱼群、有些则认为是停泊岸边的船坞、还有人认为是张开的手掌,或者是海星、贝壳等海洋生物。不同的联想,关联到的是每个人关于海洋的不同记忆,而这记忆的背后,是每个人心中“海洋”两个字所自然而然呈现出的一个场景。

考克斯国家海洋博物馆设计概念抽象稿

考克斯先生最终的设计方案,核心是将博物馆设计成开放的模式,希望每个人去完成自己对建筑的认识。展馆空间的陆地与水域部分都可内外互动,并具有启发性,鼓励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源自海洋、发现海洋、利用海洋、回归海洋……

我想,如果我是评委,我是绝对无法拒绝这样的设计理念的。

而从最终完成的作品来看,即使是以最挑剔,甚至可以说“找茬儿”的心态来审视这座博物馆,我也不得不承认,海博馆带给我无尽的思绪、想像与期待,已经远远胜过了试运行阶段一些细节的缺憾。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国家海洋博物馆形体生成视频

刚才我们已经从四个角度,讲述了国家海洋博物馆缘何选址天津,以及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大师考克斯先生如何创造海博馆造型概念的故事。

被洪水般的干货冲刷脑洞过后,我想读者们可能继续一系列美图来舒缓一下学习的劳累,并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国家海洋博物馆试运行最强攻略

“攻略”两个字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迷惑性的词语之一,极短两个字浓缩了无数人的时间、记忆、足迹、感受和分析。

试运行阶段,海博馆开放了“远古海洋”(1楼)、“龙的时代”(2楼)、“今日海洋”(3楼)三个展厅,为了让读者通过攻略,更加有条理、更加高效率地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海洋心愿,本攻略将从以下三个视角平行推进:

1、如果您是为了涨知识学科学而来;

2、如果您是为了拍照打卡刷抖音而来;

3、如果您只想少走弯路,更方便快捷。

远古海洋

值得呆上一整天的科学殿堂

开门见山地说:如果您是一位科学控,那么不要耽误时间,进馆之后请径直前往1楼的远古海洋展厅。如果用七个“最”来形容这个展厅,我认为这是全世界,请注意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线索最为清晰

布局最为立体

展品最为精华

文字最为丰富

多媒体最为精准

装潢最有代入感

拍出照片最好看

的远古海洋陈列厅,而且没有竞争对手。

之前有很多文章写道:整个海洋博物馆的建议游览时间是六个小时。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科学控,单单是“远古海洋”一个展厅,你就至少要花上6个小时!而且……下次你肯定还想来,因为这里告诉你有限的那些信息,会引发你主动去思考几倍于已知的未知世界。

生命的诞生与进化,是我们了解地球的一个最为鲜活的镜面,而在“远古海洋”展厅外,伫立着这样一面玻璃高墙,生命演化的十几个至关重要的瞬间,如列队般分布在一片蔚蓝的底色中,既象征着生命源于海洋,又昭示着地球演化史也是一部海洋变迁史。(这段不是讲解词呀,是金牌讲师有感而发的,馆方如果喜欢可以大大方方拿去用。)

馆外这面高墙已经让我对海博馆刮目相看,而刚一走进“远古海洋”的正厅,第一眼让我佩服地差点跪了!必须承认,就是这样一处玄关设计,就太给天津太给中国在世界博物馆领域长脸了。

可能有读者要问,目之所及之处不就是左右两个展柜,里面一些文字和实物,中间一个播放着海地世界的LED屏幕么?这有什么值得跪的?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了“玄关”处头顶这一圈圈“同心圆”,如果您站在“玄关”里,仰望头顶这“同心圆”那么您就会顿悟到答案!

原来在反射的倒影中,这座不安的星球,与我们每一个参观者,如行星、卫星一般,同处于这个浩瀚宇宙的轨道之上。虽然在这个倒影里,你我何时出现在何地,完全是个随机事件,就如同宇宙中亿万中不确定一般,但是一条条轨道又告诉我们——这其中确有规律可循。这是孕育生命的宇宙,也是映照人间的宇宙,我们从宇宙而来,又将在一个个倒影中看到生命的无数种可能,我想这就是“远古海洋”的玄关处的设计思路。如此高远的格局让我心生敬佩和向往,为了这个玄关再吹一波海博馆绝不过分。

第一轮观看下来,我认为整个“远古海洋”展厅以四条平行的线索展开:

——时间由古至今的线索

——地层与海洋由混沌至清晰的线索

——生命形态由单一至丰富的线索

——生命证据由中国到世界的线索

展厅的主观导览路线,按照时间顺序这条主线延伸。在时间主线的引导下,观众们最初看到的展品毫无悬念都是矿石、岩石,我们之前提到的叠层石,就会在这个环节C位出现。而随着时间线越来越接近人类熟悉是世代,生命形态逐渐丰富起来,生命颜色逐渐多彩起来,生命群落也逐渐复杂起来。而此时的地层与矿石形态,也明显有别于起初的叠层石时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纹理,以及与生命结构更加多样的结合方式。

这样的导览线索其实并没有什么悬念,如果是我规划一个远古海洋的展览,我也会按照时间线索来操作,但是具体到细节的处理,才真正让我对海博馆刮目相看。

首先,展品的定位努力实现“立足天津,定位全国,沟通世界,放眼寰宇”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在以往的很多自然博物展出中,我们的策展方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中国中心论”,要么是“外国月亮才是圆”的姿态,妄自尊大或是妄自菲薄,都令真正渴望知识的普通观众感到求知过程中被灌输的尴尬。而这次,海博馆的“远古海洋”从展品选取上就令人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寰球同此凉热”的世界格局

远古

海洋

从“玄关”的位置,天津蓟县的叠层石与来自俄罗斯的镍铁矿石,率先C位登场。随后来自山东、辽宁多地的矿石竞相登场。而当时间线前进到生命种类的“寒武纪大爆发”时,两条丰富而平行的线索,分别推进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图文并茂的演化过程中,观众们见证了眼睛的起源和演化、脊椎的出现和演化。

策展方试图尽可能丰富地对比式呈现,同一时期中外地区生命形态的横向类比,从而表明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差异与关联始终交织并存,表明中国是生命形态的主要诞生地,也是海洋生命进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显然——“远古海洋”的观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是真化石、真标本数量在“远古海洋”展当中,占有超过98%的绝对压倒性数量。

在很多自然类博物馆,我们常常在耳边听到这样的观众反馈——“这个是模型吧?”“这个是仿造的吧?”“这个肯定不会是真的……”本来我们中国人就对去伪存真的分辨,有一种天生的热衷,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充斥着“是真是假”的猜测,这显然是有悖于馆方的初衷。所以,我们看到了馆方在展牌上体现了无条件的坦率。

比如这只海牛手臂的化石,括号里清晰标注着“复制品”三个字,这样坦率的背后,真正提升的是观众的参观体验,以至于很多人在看到那些没有“复制品”三个字的展品前,经常会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五体投地的赞叹

比如这个充满文艺复兴美学气质的菊石群,虽然是摄影师本人,但是我至今依然对它百看不厌呀。

第三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是来自海外地区的化石、标本几乎样样是国宝级别的精品。无论是从展品的尺寸、完整性、代表性和精细程度,各方面来看,都是同类展品的上乘极品。空口无凭,上图为证:

比如这个颇有古典主义构图风格的菊石化石,来自马达加斯加

这块尺寸硕大的头甲鱼化石石板,来自乌克兰

这块如达芬奇飞行器手稿一般精致的菊石,来自德国

这块三叶虫化石石板,来自寒武纪的北非摩洛哥,我们可以与旁边的展品标牌做一个尺寸对比,就可以发现每一个三叶虫能有脚掌一般大小!而画面中这部分只是整个石板幅面的冰山一角

摩洛哥的巨型三叶虫化石,显然不是寒武纪所独有,在奥陶纪的展区,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进化形态的摩洛哥三叶虫化石

但精美的三叶虫化石绝非摩洛哥独有,这块带有浓浓史前壁画风格的三叶虫化石标本来自马达加斯加,展现了进化线索中三叶虫的第三种形态——带刺的“防御天敌”形态,而策展方的目的显然不止于视觉的美观享受。在先后经历了寒武纪、奥陶纪的三叶虫之后,泥盆纪的这块三叶虫化石板告诉我们。在天敌稀少的寒武纪、奥陶纪,位于食物链较上层的三叶虫,并没有进化出更为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整个形态圆润、佛系,而随着泥盆纪的中兴,海洋中捕食者的大量出现,进化时间轴上的三叶虫在一次次血的教训后,终于生长出了背刺用来防御天敌。当遇到捕食者时,它们就会蜷缩成一个像刺猬一样的球,让捕食者望而却步。

时间线走到这里,让我们暂停一下。

对于一般的博物馆来说,能够将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三个世代的三叶虫化石精品、珍品都摆上展柜,已数难得。但令我惊异的是——策展方显然在研究观众的游览心态和心理预期上,做足了精准的功夫。

比如,当看到马达加斯加带刺的三叶虫之后,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地球是一个连续的整体,那么在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三叶虫进化出防御形态的时候,咱们中国地区的三叶虫呈现了怎样的形态?”

果不其然,策展方显然猜到了一部分观众会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就在马达加斯加带刺三叶虫的化石板正下方,展出了来自中国广西的三叶虫纲的另一种形态——沟通虫

这样的布展带来的视觉对比是直观而强烈的,我们可以看到同属于泥盆纪,马达加斯加带刺三叶虫的体形至少是沟通虫的30-40倍之大,而且防御形态差异巨大。

这样的布展,在此时一定会催生我的第二个疑问——作为地球进化史上最闪耀的生物类群之一,在海洋中游弋了3亿年的三叶虫,不但是最早出现的节肢动物类群之一,而且还演化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形态。那时候青藏高原还没有隆起,广西地区还大部分埋在海底,那么是什么因素,让马达加斯加的三叶虫,与广西的三叶虫从体型到形态各方面差异如此之大呢?

让我欣喜的是,策展方显然对我这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有备而来。他们给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可能性——天敌的差异。在“远古海洋”展厅,除了三叶虫化石外,展品最为丰富的种类之一,就是“角石”,很多生物爱好者看到“角石”两个字,应该会第一时间联想到三叶虫的天敌——鹦鹉螺。馆方也创造了足够多的场景,来满足观众们对三叶虫与鹦鹉螺——这对相爱相杀CP的足够好奇心。

在距今约5亿年的寒武纪,鹦鹉螺在三叶虫家族统治的海洋世界里,还是一文不名,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4.85-4.43亿年的时候,适宜的环境使得鹦鹉螺家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它们在生态链中的地位,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摇身一变成了三叶虫的天敌。而三叶虫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防御形态”的进化。

海博馆为观众们呈现了几种绚烂夺目的角石标本,有造型温润佛系的喇叭角石,有盛产于三峡地区的造型华美尺寸巨大的震旦角石

还有一块面积接近于大英博物馆“罗赛塔石碑”大小的,单体面目狰狞的马达加斯加直角石化石群。

至此,通过来自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和中国的不同世代不同种类的化石,“远古海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横跨寒武纪、奥陶纪直到泥盆纪,长达三亿年的三叶虫与鹦鹉螺之间双雄争霸的海洋时代。而在这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化石,为这段故事提供了清晰而夺目的证据和故事剖面。

从小到大,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博物馆也访问过不少,很多馆确实也有一定数量的国外化石、标本,但始终让人觉得水土不服,似乎为了完成一种“全球化任务”而摆设。而这次海博馆则完全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让远古海洋的故事线索中,中国展品与国外展品缺一不可,在那个还没有“国家”概念的几亿年前,他们共同谱写了地球生命从单一到繁盛的时代,一同描绘了一幅名叫“海洋”的星辰宇宙。

我想,策展人此刻应该是欣慰的,因为似乎有人读懂他的用意了,而带着这样一篇攻略去参观,我想越来越多的观众也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并思考着在这条漫长的时间线中,哪一个时间的剖面,真正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瞬与生命的无限。

当然,这种中外展品共同谱写生命宇宙的策展方法,并非海博馆首创。文章一开始,我们提到了中国北方的第一座现代自然博物馆——天津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神甫当年就极为重视通过横向类比的方式,将某一世代剖面的地球生命景观连续呈现。比如在北疆南楼的二楼旧石器展区,在中国出土的第一件旧石器“庆阳石核”的旁边展柜中,展出的是桑志华神甫专门带来的法国、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手斧、石片、刮削器等。而海博馆这次显然传承了北疆博物院的世纪精髓

不过,还是婆妈一句——即使您没有将自己投入这段远古海洋的故事,看到这数量如此庞大,质量如此精良的国外展品,您或许也会由衷赞叹:中国现在真的是强大了!这么多国宝级的国外化石,就在中国海洋博物馆这里永久陈列了,若没有现今如此雄厚的综合国力,这些国家谁会理睬配合你?

2200个字之前,我们说的是“远古海洋”带给我的刮目相看,咱们的攻略现在回到这条线索。

第四个令我刮目相看的细节,来自于视觉

可能观众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里,凡是加了水印logo的照片,看起来都比较精美。有人觉得有国家地理风格,有人觉得是大英博物馆风格,总之看起来洋气而专业。是相机好么?——嗯,相机不错,我这是华为手机。是摄影师专业么?——嗯,也挺专业的,毕竟是在片尾字幕上常出现在“摄像”一栏的人。

但是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技术条件再好,只要展品烂、布景烂、光源烂……那么再顶尖的大师也无能为力。

一个成功的展览,展品、故事和布展三要素缺一不可,但遗憾的是,国内博物馆届的现状常常是一流的展品、二流的故事、三流的布展。但是此次海博馆的布展,我惊喜地看到了超一流布展应该有的高度。我举两个例子:

1、我们平时看展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个槽点:正看到兴起时,视觉范围内突然多了一条展柜的玻璃接缝,不但不偏不倚挡住了展品的精华部分,还直接毁掉了拍出一张“大片”的可能。

在“远古海洋”展厅的内部二楼,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个角落,目之所及处,有好几块巨幅的化石板,板上是一种名叫“幻龙”的爬行动物骨骼化石。为了保证游客们欣赏幻龙标本时,视觉始终保持连续性,我们注意到化石的摆放,完美地错开了玻璃接缝的位置,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画面完整独立的照片,比如:

再看这张“菊石星球”的照片里,突然有一条中缝,你可以想像是多么大煞风景。

当然,有些展品的宽度尺寸过于宽大,中缝不得不出现在其中。那么,布展团队就一定会从灯光的角度,增强陈列区域与环境区域光线的对比度,从而让展品在视觉上更加突出,观众从感官上会不自觉地忽视玻璃接缝的存在

比如关岭动物群这条长度接近4米的海龙化石板。

包括在“鲸类的演化”环节,有这样一个横幅面近十米的幼年龙王鲸骨架化石,布展的灯光师仿佛摸透了观众的心思,把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展品本身,而忽视了这个幅面中有两条玻璃接缝。

不过,值得大吹一番的是,在二楼“龙的时代”展厅,有这样一块幅面宽接近十五米的沧龙化石板,整个幅面上没有一道玻璃接缝(我始终觉得这里似乎没有玻璃),真正把“龙”这一物种背后的威严、气势浑然天成完整呈现出来了。

2、在展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布展格局和视觉效果,比如这是“远古海洋”厅的一个区域

比如这是“今日海洋”厅的一个区域

相似的布展理念,上百种海洋生物,如同生命宇宙中的星辰一样,置身其中,我们仰望环视着曾经的它们,而它们如轮回般将生命接力到如今的我们手中——这种布展的空间理念,很容易给观展者带来这样的身心体验。如果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有去过江西景德镇的朋友,我想您或许联想到了什么?

——是的,这样的布展格局,形神兼备地完美学习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里面,致敬过往大师、匠人环节的布展精髓。

我本人完全不抵触在布展环节,向成功的经验学习模仿,因为对于绝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不知道这个是模仿,他们的感受是——这个好看、这个震撼、这个有代入感。包括我之前花重笔墨介绍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它的南楼二楼展厅布局,也与法国吉美博物馆二楼陈列甲骨文龟板的展厅,有形如孪生兄弟般的视觉效果。

我所感兴趣的是,无论是展区布景的代入感、导览体系的逻辑关联、灯光、镜面以及纵向垂直布展,此次国家海洋博物馆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并且超越全国同期水平至少十年,它是如何做到的呢?闲暇之余我查阅了一下海博馆的团队介绍,惊异地在“展陈概念设计”一栏发现了一个业界大神的名字——加拿大洛德公司

用一句话来形容洛德公司,那就是世界上最专业专注从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公司,过去33年间为全球6大洲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座博物馆进行过展陈设计,而在海博馆之前,它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项目,就是世博会中国馆的展陈设计——既专业又懂中国。

如果读者有兴趣想更多了解洛德公司,它的项目案例可能会让你目瞪口呆

卢浮宫的伊斯兰艺术新画廊

拉斯科岩洞博物馆(这个稍微多说两句,学美术史的同学肯定知道,这个岩洞有史前时期保存至今最灿烂的壁画遗址,同时也是研究人类进化史的第一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在列)

波尔多葡萄酒博物馆(这个馆的流线造型或许是人类对酒文化最疯狂的致敬)

慕尼黑宝马BMW博物馆

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西方最权威的陶瓷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海外瓷器的最重要收藏中心)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此次国家海洋博物馆顶层设计的格局——既然是开天辟地的海洋大国第一馆,那就请最顶尖的团队,最专业的人才来做最正确的事情。从结果看,“远古海洋”的布展足够对得起海洋大国的期许。

虽然“远古海洋”展厅非常强调“寰球同此凉热”的全球视野,但是在展区的一层半,有一个专门属于中国的区域,名叫“生命复苏的见证——中国三叠纪海洋爬行动物群”。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区域再现了地球生命劫后余生的奇迹。

距今大约2.51亿年,当爬行动物刚刚在陆地上站稳脚跟时,就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开始越来越热闹的地球,一下子归于沉寂。那么生命史如何在那个几乎寂静的地球上繁盛起来的呢?

这个展区,以中国地区为样本,集中展现了中外几代科学家的发掘与研究,通过分布于中国湖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以群像的方式再现了“生物大灭绝”之后,生命从复苏到繁盛的灿烂历程

而且,这个展区绝大部分展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龙”

我们就在一幅幅照片中,一尊尊“龙体”中,欣赏这一特别的展区。

如今有超过70亿人生活在我们的地球上,我们常说要珍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对海洋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滴水都有它无可替代的价值。一个人的记忆,叫做日记,一群人的记忆,叫做历史;同样,一滴水的变化,叫做升华凝结,而一片海的变化,叫做沧海桑田。

在“远古海洋”展厅的最后一个展区——“新生海洋”中,我强烈感觉到,在呈现从0.66亿年前至今的新生态,海陆格局的变化丰富了地球环境的同时,布展人有意识地引导观众们去思考时间的证据和意义。

而在这样的思考格局中,天津又一次站在了举足轻重的历史节点上。

在渤海的西岸,滨海平原上,分布着一堆堆乳白色的“砂丘”,这些“砂丘”一般高出周围平地1-2米,蔓延百米甚至十几公里,宽度从几十米到及几百米不等。这些“砂丘”之间断断续续相连,与现在的海岸走向大体相同,而走近看才发现“砂丘”的乳白色是因为它的主要构成元素竟然是——贝壳,所以这样的海岸线结构也被称为贝壳堤

若不是海博馆提到,我们天津自己人恐怕都不知晓原来天津贝壳堤,在地质生物界享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世界上有三大著名的古代贝壳堤,分别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洲苏里南贝壳堤和天津贝壳堤。

我们不妨换一个词来形容贝壳堤,那就是“死亡海岸线”,一层一层的贝类躯壳,如年轮般真实铭记了沧海变桑田的每一帧画面。

作为低维度生物的我们人类,文明时代以来,我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希望将时间形象化,并试图借此来控制时间,但常常无力地发现,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始终局限而片面。

对每一只贝壳而言,它们的死亡是永恒的,而对这条海岸线来说,它那如呼吸般时近时退的生命,也是永恒的——所以,天津滨海这几亿枚贝壳抛给我们一个问题:“活着”与“存在”究竟有怎样的不同?

由于我是一个科学向的参观者,所以在“远古海洋”展厅,我停留了很长的时间。从入口到出口,我走了三个小时,而地球走了四十五亿年。如果您还记得《星际穿越》这部电影,那么一句经典台词您一定不陌生:“我最害怕的就是时间”

时间,可以伸缩,可以折叠,可以具象化,但唯独不能倒退。所以,在我看来,博物馆的真实价值,就是地球历史瀚海中的一个“虫洞”,我们来到博物馆,就像穿过“虫洞”一样,用最短的时间,与地球过往四十六亿年的每一个镜面瞬间对接。展品望着我们,就仿佛鹤发凝望童年,在此刻我们的一次呼吸,或许就抵过了地球史上这个物种的一生。

海洋,自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不是偏安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一直在与陆地持续着几十亿年的你中有我,你退我进。这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故事,竟是如此相像,越是渴望风平浪静安逸一生,就越是发现——江海或有宁静时,人海从无平静期,我们一直都在赶海,一直都在浪里。

望天地之悠悠,有些人不免会陷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怅然。此刻,我想起了1977年发射的一个航天器——旅行者1号,2013年,经历了孤独漂流的36年,旅行者1号终于越过了太阳系的边缘,人类的文明第一次进入了外太空的星际空间。这是一段注定没有归程的漂流,就像我们每一个生命一样,只有“向死而生”这一个方向。但是,责任、使命、荣耀与未来,又让每一段生命的质感大不相同,至死都在漂流的旅行者1号,毕生的使命就是帮人类去更远更远的世界看一眼。而我们每个人生“旅行者”,又将驶向何方呢?

时间赋予我们以生命,我们赋予时间以意义。

离开“远古海洋”,回到茫茫人海,心中唯有一个念头——当下即是未来

龙的时代、今日海洋

拍照打卡的简单快乐

离开“远古海洋”展厅时,我竟有一丝怅然的感觉,一方面,3个多小时的观展,浓缩了地球的45亿年,感天地之悠悠;另一方面,3个多小时的观展,才完成了一个展厅,感时间之不够。

之前有媒体报导写道:整个海博馆全面开放后,预计全程参观时间是6个小时——开玩笑!6个小时怎么够,像我这样比较细致的观展,一天能看2、3个展厅,全部展厅看完需要5、6天的时间,如果仅仅是打卡拍照的心态,我认为至少也需要9-10个小时,因为热门的拍照点肯定需要排排队,依次拍,而且从一个展厅移动到另一个展厅也需要时间,况且,电影院你不想感受一场么?

目前的开馆时间,是每日9:30-16:30,周一闭关,每日开放7个小时。客观地说,待到2019年6月底正式开放之后,每日7个小时的开放时间,仅仅够一个游客以走马观花、拍照打卡的心态走完每一个展厅的。但是这样的观展方式,海博馆只能完成“景区”这一功能,如果想要更多完成“教育”、“科普”的功能,甚至建立起海洋生活半径,那么延长开馆时间、开放夜间场次或许都是未来的备选方案之一

所以,不同于“远古海洋”一字一句的观展方式,2楼“龙的时代”和3楼的“今日海洋”,我尝试以拍照打卡的心态做一次游览。目标是为读者们先期踩点,找到一个展厅、一块展区、一个展品最佳的拍摄角度,同时计算一下完成这些拍照打卡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你对比了“远古海洋”与“龙的时代”、“今日海洋”的观展环境,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远古海洋”整体偏暗,更多的光线和聚焦给了展品本身;而“龙的时代”、“今日海洋”环境光源相对明亮,看起来更像是一处陆地海洋嘉年华。

所以,如果您来海博馆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拍进照片里面,发抖音晒朋友圈,那么我良好地建议您,带着这个目的,您可以直接跳过一楼的“远古海洋”,而去二楼“龙的时代”、三楼“今日海洋”直接打卡即可。

下面就是我在这两个展厅为读者们提前踩点,找到的一些比较适合拍照的角度以及对应的照片作品。读者们可以在借鉴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心情与气质自由发挥。

额外说一点,如果您想兼顾科学向与打卡向,那么我建议您的参观路线,从“远古海洋”出来之后,直奔“今日海洋”,因为从布展逻辑上来看,远古海洋截至到新生代哺乳动物重回海洋这一时间线,而把更多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交给了“今日海洋”去回答。

而在“今日海洋”展厅,观众们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应该就是觉得这里非常像电影《海王》里面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王国,加拿大洛德公司在这里非常突出垂直空间的错落布展,使得整个空间仿佛是一个海底世界,我们人类与珊瑚一起,潜伏在海底,而每次抬头,就会发现鲸、鲨在头上自由的游弋而去。通过这样的空间设计,我认为洛德公司想传递一种理念——我们人类从来不应该以上帝视角凌驾这个星球,面对一路走来的生命,我们需要更多的仰望和敬畏。

当然,“龙的时代”、“今日海洋”这两个展厅,一定也和“远古海洋”一样,穿插设计了很多线索清晰的知识、科普点,知识因为时间的缘故,第一次海博馆之行,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更加细致的科学向考察,为了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我已经预约了二刷海博馆,再去细致地研究一下这两个展厅

参观指南

从停车场走向海博馆入口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标志牌引导观众顺利到达安检通道

安检通道类似春运时期的火车站进站口,观众多的时候,需要在里面蛇形排队

安检区域有这样比较醒目的参观须知,等候安检的时候可以再详细了解一遍

目前开放的安检口有四条,对于5000人一天来说,安检口的通行压力不大,不知道未来人数上限提升或者不限流的前提下,安检通行压力会不会陡增?我们可以参考天津自然博物馆,2019年劳动节期间,自然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是3万+,安检口有两条,于是最多的时候会造成长达100米的等候队伍。

进入安检后马上就可以看到第一个服务台,有什么问题万一忘了问也没关系,楼上还有服务台。

试运行期间采用无纸化门票,在这样的一排入口刷身份证即可正式入馆。试运行期间,这是最后一道需要验证身份的关卡。

正式进入馆区后,有上百个自动存包机,目测使用率不高,但是存包机的外观还是很有趣。

存包机的旁边是进馆后可以看到的第一个试运行参观地图。

试运行参观地图旁边就是扶梯入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是行动不便人士,需要走无障碍设备,那么过完安检正对第一个服务台的右手侧,有无障碍通道。

扶梯直达二楼正厅,海博馆很有意思,入门正厅在二楼而不是一楼。这里是第一个打卡拍照点,人站在合适的位置可以拍出中心透视构图的文艺范照片。

二楼正厅的服务中心旁边,是自动租借语音导览设备的地方,试运行阶段,语音导览免费出租,需要押金。这一侧的语音导览自动租赁处对面,是另外一组自动租借机。

卫生间等区域的标识比较清晰,中英文兼具

这组照片比较羞羞,海博馆的卫生间采用了深邃精致的“蒂凡尼蓝”作为主体基调,让人们在排空自己的时候,也仿佛置身游弋在浪里……

通向二楼正厅卫生间的狭长通道两侧,有这样两个像“蝈蝈笼”一样的巨型空间,一个是未来的电影院,一个应该是报告厅,不过目前都没有投入使用。

作为人气很高的展品——古船,那个区域目前并没有向公众开放,普通观众可以在廊桥上远眺古船,同样可以得到一张构图不错的照片。

通往出口的通道上,需要路过纪念品店,请注意,是“路过”而不是强行“穿过”,所以如果你不想满足孩子们的购物欲,那么从路线上完全可以试图避开(虽然很难吧)。

过了纪念品店,更接近出口的地方是餐厅。目前餐厅提供的是套餐简餐风格的午饭选择,类似迪士尼乐园的那种卖相,45-50元左右一套。

槽点汇总

说完参观指南,再说说槽点。我们常说“瑕不掩瑜”,今天列举的这些槽点,根本出发点还是“热爱”与“肯定”,是希望通过完善这些细节,让中国海洋第一大馆,更能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海洋风貌、海洋历史、海洋文化、海洋雄心和海洋姿态。

槽点1: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票务系统

我想这是所有人心中的同感,全世界现在最难抢到的票,就是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的票了,哪怕每日人数从3000人提升到5000人,结果还是一样——秒光。特别是每天早上7:30的抢票时段,手机端页面直接崩溃是常事儿。

当然,我觉得一票难求的局面,应该是海洋馆试运行的压力测试一部分,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下一测试阶段,应该会开启每日8000到10000人档的限流。然后逐步提升,海博馆最终的每日限流,应该会在4-5万人,这样即使是国庆、春节长假,也应该能应对自如了。

槽点2:难于上青天的公共交通路线

海博馆和天津人民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海博馆居然能有这么爆棚的人气!所以,展馆一步登天了,但是公共配套很遗憾还是没有及时跟上,公交路线就是其中最大的不便捷。目前海博馆对来馆参观的建议是“自驾前来”,这显然不是最友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想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前来,那么我首先要在马场道上搭乘13路公交车前往天津站,接着走到M9号线起点站,前往东海路站,第三步在东海路站换乘公交127路到中生大道站,第四步在中生大道站乘坐生态城3号线到枫丹园站,下车步行到达海博馆……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市民至少要乘坐四种不同的公共交通线路,才能从天津市区到达海博馆。这显然过于不方便了,太影响海博馆的国家大馆姿态了。

我的建议是:1、在M9号线东海路站开设直通海博馆的公交线路,更加便利服务市民;2、在高铁于家堡站开设直通海博馆的公交线路,直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便利北京、武清区的市民来参观;3、在天津站后广场客运总站,开设通往海博馆的大巴线路,减少换乘一座到底;4、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在现在的海河亲水平台区域,开设一段从海河沿水路,走近海海岸线,最终停靠在海博馆船坞的游船线?如果能有这条线,我想就完全可以把市区与滨海的旅游,一水盘活了。比如北京的游客早上坐高铁来于家堡,给“津沽棒”拍完照片之后,搭乘于家堡到海博馆的直通车参观海博馆,闭馆后,乘坐这条游船线路一路溯溪而上回到津湾广场、北安桥、三岔口一带,领略津港之夜,下船之后繁荣一下海河沿线旅游区的夜间经济,第二天醒来之后去五大道闻闻马车,来天后宫见见娘娘,中午吃过饭坐高铁回北京,天津的精华线路舒舒服服一个不落,这样天津就可以成功留住外来游客过夜了。

当然这些都是建议,不过公共交通不便真的是滨海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槽点3:画质感人的纸质导展手册

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看导展和展区地图,但是纸质导展手册,依然是作为门面形象一样的庄重存在。试运行期间我们拿到手中的导展手册,不可谓不用心,无论是展区地图索引,还是文字简介都清晰明了,但是……手册里使用的图片,很多是当时的设计效果图,而且清晰度较低,边缘锯齿比较明显。当然,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之前没有观众,所以只能有效果图来代替实际的展厅照片,那么现在有了很多观众,将来的正式运营开始后,导展手册能否把里面的照片,换成清晰度更高,内容更加精准的现场实拍呢?期待一下。当然,如果馆方觉得我拍的照片还不错,那么能为馆方志愿服务,也是我的荣幸——申请志愿者的市民里,有一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那就是我。拨打电话,我为海博馆服务的故事,就开始了……

槽点4:画质更加感人的展区影片

客观说,展区大屏幕上的影片,画质都还OK过关,但是30几寸的小屏幕上的影片,片源画质确实有点遗憾,比如“远古海洋”展厅进门左手墙壁上第一个液晶屏,讲地核运动的那个短片,实测画质只有480P的水准……而且压缩得有点过力,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渲染锯齿和灰度马赛克……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国家海洋馆如何获得专业的影像技术支持?——申请志愿者的市民里,有一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那就是我。拨打电话,我为海博馆服务的故事,就开始了……

槽点5:百密一疏的展板文字

我此前了解到,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宣教部门,已经为所有展区,创作编写了将近50万字的讲解词。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百密一疏的遗憾出现在了展板文字上,在“远古海洋”展厅,有这样一块展板。请注意,在“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那部分的文字,第六行末尾到第七行开头,“布尔吉斯”变成了“伯吉斯”,这估计是音译时候电脑有点累了。所以……正式开馆之后,我们能看到更加完美的呈现了,对吧?

槽点6:存在隐患的出口区域

我们再来看一下与餐吧区相连的展馆出口区域,想想一下,如果到了正式运行阶段,黄金周、小长假每天接待3万名左右的游客,那么中午至少要有2、3千人有可能在这一区域就餐、候餐——这就是一个中学中午食堂的密度呀!如果这么多人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这个区域,那么毫无疑问将会严重占用出口通路的空间。目前日均3000-5000人的测试可能显示不出这个问题来,但是一旦超过日均2万,那么这个问题会令人头疼地体现出来的。

当然,我相信正式开馆之后,可能有多个出口用来为游客分流,所以,这个隐患请谨慎注意吧。

槽点7:馆内没有饮用水自动贩售机

当然我们都不鼓励在博物馆里吃零食,污染展柜不说,一旦招来蚂蚁,那么对展品是灭顶之灾。但是自动贩售的饮水机其实还是可以有的,当然馆方在卫生间区域为大家准备了电茶炉,如图所示……但是增加一些饮用水自动贩售机,对于老人、孩子应该会更加方便一些,毕竟海博馆值得呆上一整天。

槽点8:停车场的车位隐患

初探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时候,目测地面车位有500个左右——以咱们海博馆这样冠绝全球的质量,如果赶上节假日,这点车位远远不够呀!所以,希望官方更加清晰地开放车位指引同时,尽早完善公共交通才是王道。

槽点9:纪念品商店的品类过于单一

初探海博馆,在纪念品商店我只看到了玩具和模型——没有书、没有画册、没有光盘等学习资料,当然有可能二刷的时候,就看到更为丰富的纪念品商店陈设了。

写在后面

在试运行阶段,海博馆暂时不接受团体预约,所以目前任何在海博馆举行的商业研学班,本质上都属于违规操作。但可以预见的是,2019年6月底国家海洋博物馆(下称“海博馆”)正式开馆后,随着暑期的来临,大量虎视眈眈的教育机构一定会准备一系列基于海博馆的,面向学生群体的收费课程。

收费课程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高价低质的服务不但误人子弟,还无端增加学生家长群体的焦虑和教育循环成本。所以,如果以学生家长为对象,本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确立一个基准线、海平面。凡水准不及此文的课程、活动——凭良心讲,都应该免费。

如果各位读者认可我这片文章的文字、图片和编排,并愿意转发、推荐给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那是我的无上荣幸——因为这样,我不但完成了对海博馆的公益宣传,而且真正能帮助到更多读者。

试运行期间,由于暂时没有开放团体预约,可能有些嗷嗷待哺的中小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身临其境继续听我讲海博馆,在这里我给大家几个提示

1、我已经申请成为光荣的海博馆第一批志愿者(还在等待批复),所以如果大家愿意将来在第一现场听我继续公益讲解,可以有事儿没事儿打电话问问馆方“那个手机尾号382401的申请人,通过你们审核了么?在线等,挺急的。”

2、请继续长期密切关注我的公众号,在申请海博馆的同时,我也申请了北疆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的志愿者,只要想给大家做文化科普公益,线上线下有的是办法。

3、如果有家长特别特别特别想邀请我去海博馆现场,给孩子们做公益讲解,那么理论上孩子不能超过三个,否则就算团队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搜索添加我的微信号“neishanMQQ”

——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该朋友圈获得点赞最多的三个网友,可以朋友性质组队一次,度过试运行漫长的等候期。

归根结底一点,卧薪尝胆将近十年,彰显我中国海洋大国地位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终于徐徐拉开帷幕。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求知年代;对于成人们来说,这是最好的青春港湾;对于伴随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老同志们来说,这是令大家扬眉吐气、情怀落地的见证。而在这其中,希望我的公益科普努力,能如一粒砂石、贝壳般,和大家一通构筑起这条漫长的家国海岸线。

东方有一片海

海风吹过五千年的梦……

相遇,就是人类最大的机遇

内山书店

知识|文化|交流|历史|趣闻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人类历史上,那些不可思议的相遇

神奇地决定了当今世界的底蕴与格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