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孜古丽·图尔逊江图片(娜孜叶丨不畏每一次的“重新起航”)


在这个冬天到来之前,娜孜叶到了英国。
其实,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做这样一个很突然的决定了。在其他人眼里,她好像总是能带来一些“惊喜”。
这是娜孜叶第一次出国,她感到新奇、有趣、刺激,同时又有点慌,但从不害怕。“路嘛,总是人走出来的”,在做决定前她总是这么告诉自己。
从“我想成为一名记者”到第一次从新疆去天津赴远求学,再到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付出“连轴转”的不懈努力。她一直很坚定,更是勇敢,让人忍不住感叹“一个小姑娘的身体里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大的能量”。
她的人生,好像在不停地拆一个又一个盲盒,她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是永远怀揣期待,永远敢于尝试,永远热烈,永远“沸腾”……


第一个突然的决定
初三那年,娜孜叶才下定决心要去内高班。
在此之前,她一直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所以,起初家人是坚决不同意,她们也许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有一天会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送到离家千里远的地方读书。纵然是娜孜叶磨破了嘴皮,父母也没有完全同意。
也许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股狠劲儿,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娜孜叶开始换一个方向使劲,她一头扎进学习中,这也许令她第一次尝到苦头。父母看到她如此的倔强,终于决定支持她的“任性”。2013年8月,她踏上了去天津市微山路中学的第一次远行之旅。
刚去内高班的时候,娜孜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班里大多数从内初班升学来的同学们不同,那时候的她“养尊处优”惯了,尽管已经15岁却连洗袜子的能力都没有。
突然远离了家,匮乏的生活技能,让她无法适从,甚至有些格格不入。那段日子,通过身边人的不断帮助,从“怎样套被套”到“怎样洗衣服”,她开始逐步学习、调整,慢慢适应了离家的生活。
回想那四年,她仍心存感激。
“在内高班遇到了值得交往一生的挚友,遇到了帮助我、鼓励我的老师,遇到了把新疆学生当亲生子女看待的校长……即使毕业多年,仍对当时要求极其严苛的新疆部主任释怀和感恩。”


做一个新传人
从小学到高中,娜孜叶的梦想一直都是“当一名记者”。这可能和她小学四、五年级时就成为乌鲁木齐艾滋病预防宣传大使并且到处演讲有关系;也可能是从小看到小姨的工作,耳濡目染、心存向往。
一整个高中时期,她都在为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新传专业而努力,那也一直是她放在心底的目标。
正巧在她高三那年的生日当天,高中组织学生乘大巴车到北京观光。
当大巴车路过北京交通大学时,她指着交大南门的牌匾随口问了一句坐在前方的班主任:“老杨,你觉得我能上这学校吗?”班主任头也不抬地自信答道:“那你肯定能上。”在嬉笑后,她忘了这件事,但北京的寒风和喧闹却再次坚定了她一定要到北京念大学的目标。
可是命运爱捉弄人,那年临近高考填报志愿时,得知中传偏偏没有给内高生新传相关的专业名额。因为一时无法接受,她在那段时间情绪崩溃,痛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最后,摆在她面前的有两个选择——去中传学习广告,还是去北京其他211大学学习新传。
一番纠结后,她还是坚定了从小到大的梦想——做一个新传人。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真真正正地踏上了新闻之路。
进入大学后,娜孜叶发现,传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习内容与自己预想中的不大一样,但是,她很快就接受了“学习传播学真的很酷”这个设定。
北京交通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包含很多新闻学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专业课程深入且全面。也是从大一的第一节传播学专业课程开始,她就为传播学深深着迷。

此外,爱折腾的她在大学期间也做了很多和专业学习无关的事情——参加学校的官方微信运营团,一路“混”上副主席,收获一群挚友;加入学院团委、学校电视台等职能社团,到处为各类校园事务奔波。


开端
娜孜叶所在的小组参加学院举办的“首届融媒策划提案大会”并且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让她得到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实习机会。她本人在展示策划时获得了教授请来的纪录片行业人的青睐,收获了一同参加人大学生为纪录片《航拍中国》举办的提案大会的机会。最终,在大二的第一学期期末,她又得到了在《航拍中国》实习的宝贵机会。

其实这份实习的劳累程度从一开始她就心知肚明,身边的同事们、老师们的工作节奏甚至可以堪比“007”,所以她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忙碌起来,她才发现思想准备工作还是做少了。前一天工作到两三点,第二天清晨八点开工是生活常态。
从策划到网宣,从发布会到运营,从收尾到复盘,纪录片出品中的每一个环节她都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从小就喜欢守着CCTV-9看纪录片的她,没想到有一天变成了电视里的人。
甚至那年寒假,她都没有回家过春节。临近春节,宿舍楼里一度只剩下她独自一人。
大年三十的北京城一改往日的车水马龙,反而有些空荡荡的,这让她觉得有些失落。
“实习的那段时间,我每天的心态都从崩溃到重建、从焦虑到豁然开朗。但是这次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和收获是从大二时我就知道了什么是‘学生思维’,知道了不能在团队工作中‘逞强’,更知道了怎样加强合作意识。当然,也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娜孜叶如是说。

我在走上坡路
后来,娜孜叶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卷王”,人们口中的“实习狂魔”,她参与了《航拍中国》《城市24小时》《传承》等纪录片的策划和制作,其中《航拍中国》获得了2019年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提名。
在这个过程中,她将对纪录片的热爱持续了下去。
“纪录片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在竖屏短视频病毒式流行的当下。
虽然我也是抖音的忠实用户,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阅读模式降低了我们对长视频、多内容的耐心,也让只有时间积累才能赋予的真知变得越来越浅薄。”
而纪录片正好完全相反,它通过长期记录,用时间变迁来体现主题,不仅是纪录真实世界的媒介,更是传承人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载体。所以,在她看来,去做这样一件和主流的流行文化“相违背”的纪录片人,又酷又有意义!
后来,不肯停下来的她又尝试了短视频平台运营工作,主要负责策划央视一套的抖音账号的短视频内容。
这次的任务大多是通过观看央视一台的各类节目,选取、剪辑出节目中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这些内容既要完整、又要有趣、还要精炼。这就和她在纪录片中积攒的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也是全新的挑战。
时至今日,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她负责剪辑的《等着我》节目。因为是寻亲类节目,主旋律就是感人和伦理。但央一的抖音端多以科学传播和文化输出为主旋律,《等着我》很难在这个平台拥有“好数据”,后来一度思考,是否需要减少这个内容的传播。

但是娜孜叶依旧和负责老师协商,坚持将节目中的寻亲启示剪辑并发布在新媒体上,想要利用账号的影响力多做一些事情。虽然数据依旧没有其他有趣的内容“好看”,但是也确实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最终,她这三个月中制作的视频总播放量超过1.5亿,总点赞数破350万。
这次尝试再次让她坚定要成为不以数据和收益为目的的媒体人的信念。
在这之后,她又去了腾讯实习,这也是一个突然的想法。那时正值2020年春天,娜孜叶被迫在家“无所事事”的第三个月,她痛定思痛后决心不能“死”于安乐,于是开始了投递简历找实习的循环。
当时得到面试通知也很突然,因为人还没回北京,所以不得不进行线上面试,和她的leader聊了聊以前的工作经历,并在面试结束后写了一篇人物类推文,一下子刷新了该账号在当月的最高阅读量数据。她最终得到入职的机会,马不停蹄地回了北京。
她的leader是一个很好的姐姐,她们时至今日依旧是好朋友。在腾讯实习的半年多时间里,她们一起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一起见证了多篇10w+推送的诞生、一起设定了双微账号的精准定位和热门栏目的搭建。
娜孜叶还负责和外包团队协同工作,制定他们的工作计划,完成每月、每季度的kpi要求。
当时的工作压力巨大,她恨不得24小时在线,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娜孜叶的身影。她赶上了两次选秀节目,和同事一起蹲节目录制和播出现场,一起直播两次节目的出道夜……这次实习毫无疑问地拥有着“大厂人”的忙碌,但也伴随着非常多“追星”的快乐。
选择
毕业之后,娜孜叶选择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选择在这里工作也算是机缘巧合,刚好拥有了参与节目的工作机会,在非常优秀的部门和优秀的老师们一起完成央广唯一一个新闻观点类节目的编辑工作。在那一年里,她对话了不少核心当事人和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的事件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倾听到了更多的声音、开阔了更广的视野。
娜孜叶刚入职没多久,就和前辈一起接手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特别策划这个重量级报道,为更好地在新媒体端传播,她帮助记者老师们一起完成网络稿件的内容。
还有更多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比如她在2021年中秋节特别直播中和团队出差到浙江海宁的钱塘江畔,沉浸式参与节目直至完美落幕;比如东京奥运会时,她和同事们一起策划节目形式、完成游戏环节的设置,大家一起零点结束直播、打车回家;比如在2022年春节、北京2022年冬奥会、2022年两会这连续三档的特别报道中发光发热、痛并快乐着……
这期间,从节目的老师们到部门的领导们,都为她在这一年的快速成长煞费苦心。想起那一年的经历,她仍然会热泪盈眶、充满感激。
不停地做大胆的选择
但在入职一年后,娜孜叶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学。
“我的家人一直在‘遭受’我的决定带给他们的惊吓,但是我的父母一直全力支持我的所有决定,他们希望我能活成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她是去年三月才开始准备留学的,其实已经是非常晚了,甚至很多院校的申请都已经截止报名。她迅速联系了非常靠谱的中介,提供了自己的所有材料,阐明了自己想深造国际传播、做外宣的想法,老师们也用最快的速度提交了她的申请。
她自己也因开始准备留学的时间太晚而焦虑,自己diy申请了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利兹大学等,最终她如愿拿到了offer。加上中介帮她申请的院校,她一共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社会学方向、墨尔本大学新闻传播方向、利兹大学传播学方向、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学方向的录取offer。
在“到底是去QS排名更靠前的爱丁堡学社会学,还是去排名不如爱丁堡的利兹学传播学”之间无限纠结后,她还是选择了坚定理想,继续做一个传播er。
现在,她也成为了学弟学妹们出国留学的领路人,帮助不少拥有同样理想的学子拿下了不错的留学offer,成为了大家口口相传、靠谱的“娜娜学姐”。
如今的她,已经身处异国,踏上了不一样的求学之路。她的心中始终有一股对新传不灭的火焰。
“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回到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写下我和家乡独有的故事。”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疆来人物、疆来电台
版 主:许露琪、米合热阿依
作 者:何梦琪
主 播:伊斯坎的尔
校 对:江彩霞
排 版:玛伊热
图片来源:娜孜叶·木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