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思南路孙中山故居地址(从孙中山上海行馆到思南沙龙 | 华建集团华东院以设计赋能百年老建筑正焕新生)

在淮海中路650弄3号有一幢三层的花园洋房,建筑外立面均为清水砖墙面,青砖为主,红砖为点缀,沉静雅致又充满文艺气息。这幢洋房已矗立在此百余年,曾是上海孙中山行馆旧址(原宝昌路408号),1996年被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多次进行保护性修缮,复原其历史风貌特色。

2022年这座建筑再次迎来修缮重生,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项目的主楼修缮方案与主楼修缮装饰施工图设计,用设计赋能城市更新,打造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01

回 眸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许多时间短暂但影响深远的时刻,亦有许多见证这些不可磨灭之时刻的所在。原宝昌路408号就是这样的场所。

孙中山上海行馆历史照片

来源:孙中山在上海图片史料展

宝昌路408号(今黄浦区淮海中路650弄3号,孙中山上海行馆)是孙中山在上海的重要史迹地。1911年12月25日上午9点,孙中山乘“地湾夏号”抵达上海。下午4时,孙中山在沪军都督府的安排下入住宝昌路408号。12月26日,孙中山在此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并决定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次日,讨论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孙中山在此共住了6天,虽然居住时间短暂,但孙中山在此活动极多,极为忙碌。他频繁接见军政要员、各省代表和记者;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会见各省代表会议代表,商谈组织临时政府问题等等。1911年12月29日《申报》 [1]以“孙中山之一刻千金”为题报道孙中山之忙碌程度。

《申报》节选

图片来源:转引自https://sswgw.org.cn/zqzg/wsb/4934.htm

1912 年 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这里出发,驱车前往上海北站[2],乘专列赶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以说,宝昌路408号是“酝酿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府的见证地。”[3]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左二)在宝昌路行馆(孙中山上海行馆)主持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

02

嬗 变

宝昌路建于清末民初,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系原法租界当局于1901年越界修筑的一条干道。1906年,以公董局总董勃利纳﹒宝昌(Paul Brunat)的名字命名为宝昌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9月霞飞元帅指挥法军取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1915年6月21日宝昌路更名为霞飞路,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上海租界后,为“消除殖民遗迹”,霞飞路改名为泰山路。抗战胜利后,这条马路又改名为林森中路。1950年5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表公告,将之更名为淮海中路,以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淮海战役。可以说,淮海中路的路名更迭,也是伟大复兴历程的小小见证。

淮海中路近思南路1932-1933(西向东)

淮海中路近思南路1946(东向西)

根据档案记载,宝昌路 408号原系法国人屠榭(Toche)的产业。为三层花园式住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每层有拱门式结构房间8间,均有内阳台。外立面为深灰色间嵌暗红色的砖墙,前院及两侧均为草坪,绕以花草与梧桐小树,外围竹篱。上海光复后,这里成为沪军都督府为孙中山安排的住所。

1947年行号图(标黄处为孙中山上海行馆主楼部分)

行馆楼前的花园翻造房屋,则始于1920年代,原来的街面房子渐渐成了位居深巷的宅院。1938年8月,启秀女中[4]迁租于此,辟为校舍。1956年,启秀女中与正行女中[5]合并,成立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后又改为上海市第十二中学。1981年7月第十二中学迁往思南路37号后,房屋一直由淮海中路小学使用。在小学迁出后,直至2009年前,有多家居民居住于此。

解放后,有关部门一直在寻找宝昌路 408 号这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孙中山行馆虽然在淮海中路上,可是历史学家和文物工作者多次实地勘察,却未在沿街找到类似的建筑。直到 1987年,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比照历史照片,结合文献材料,终于确定位于准海中路650弄3号的淮海中路小学校舍就是当年的宝昌路 408 号孙中山行馆。由于年代久远,这幢三层花园洋房的外观已有所变化,但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外围的篱笆已改成了砖石围墙。

2009年上次修缮前房屋状况

宝昌路408号现地址为淮海中路650弄3号孙中山上海行馆,1996年5月15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月17日,由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卢湾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卢湾区文化局、卢湾区档案局联合举办的“孙中山在上海图片史料展”,在上海市淮海路650弄3号孙中山上海行馆底搂展出,展览分为《领导辛亥革命在沪筹建民国》、《宣传民生主义、考察实业》、《捍卫共和酝酿第一次国共合作》、《万民景仰史载千秋》四个部分,共展出图片史料约110幅,以孙中山在上海的革命足迹为线索,介绍了他在上海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展现了一代伟人与上海的特殊情缘和上海浓厚的近代历史和人文底蕴。

03

沉 寂

淮海中路650弄3号现位于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地处淮海中路与思南路交汇北侧的宁谧巷弄中。早在2010-2012年间,大楼就进行过全面的修缮改造,重点修复了外立面清水砖墙、机平瓦屋面、实木框门窗、老虎窗与烟囱,还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加固与室内装饰翻新。

本次修缮前外观风貌

本次修缮前立面清水砖饰面缺损情况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近十年的空置,至本次修缮前,楼内木饰面包括木地板、木护壁和壁炉等,多处已遭白蚁侵蚀严重;立面清水砖墙局部风化现象突出,导致多处外墙内侧渗漏;室内的木格栅梁有少量变形;室内的特色装饰陈设风格混杂,存在不同程度的添改痕迹。另一方面,大楼主体、若干附属用房乃至整体花园的整体功能定位不明。园内则杂草丛生,百废待兴。

缮故与赋新,都迫在眉睫。

04

缮 故

全面保护

孙中山上海行馆是酝酿和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政府的见证地。是上海近代外廊式花园住宅的典型代表,其装饰丰富、券廊幽深、花园优雅气派。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自近代以来相继作为多所教育机构的所在地,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基于价值评估,首先制定全面保护的设计策略,既包含对保护本体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也包括对若干各时期建造的辅助用房的合理利用,还兼顾对花园整体环境的整饬更新。结构加固与机电更新,则因地制宜、最小干预,确保安全使用与品质提升。

修缮后立面风貌

去芜存精

基于系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明确外部重点保护部位为建筑外立面、屋面和外廊。内部重点保护部位包括建筑主要格局、原结构体系,实木门、木楼梯以及壁炉。经反复甄别,对后期添改且风貌不佳的顶棚和侧墙装饰予以拆除,并参考楼内其他房间的历史样式装饰予以恢复。

精细修复

修复中遇到诸多难点,重点是在精细修复中体现建筑独有的年代价值。

其一 是对立面清水砖饰面的精细修复。十年前的清水砖墙修缮整体效果较好,但房屋阴角、雨水立管临近位置等局部呈现出较严重的风化现象。经方案评审和多次样板制作,明确了不同干预程度的具体修复措施。重点在于挖补砖面、补勾砖缝等与相邻原有砖面和勾缝的色彩及质感的协调统一,同时局部采用砖粉修补之处则需保持原砖透底、避免满坯满嵌。

受损砖面凿除

砖面修复

勾缝

其二 是对室内实木饰面的精细修复。楼内木地板在修缮前为混油饰面,经出白抛光后,发现漆痕斑驳,质量良莠不齐。经专家多次现场指导,对少量残次品予以替换补足,整体选择烫蜡工艺,体现岁月痕迹。个别房间的实木地板经出白后甚至呈现出二三十种深浅不一的色泽,经慎重考量,仍保留其历史风貌,仅稍作平色。对因缺损需重新拼镶的实木护壁,重点关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新旧木饰面色泽和质感的品质控制,避免出现新旧色差。同时补配原有样式的挂镜线,恢复场所氛围。

木楼梯新旧对比

木地板修复

木地板修缮后效果

其三 是对各类特色构件的精细修复。如楼内的4只壁炉,需修复原有木饰面、定烧补配原款式小方釉面开片面砖;室内吊顶的齿饰檐线脚,需翻制蜡膜后原位安装;外廊的锻铁镂空栏杆,需除锈后重上底漆面漆;已缺损的雨水立管,需原样补配安装;紫铜檐沟在疏通后需增加不锈钢丝网,以避免树叶淤堵。而对于基本完好的实木框外门窗和百叶窗,也需逐一调校,补配五金。

外廊细部

外立面门窗细部

木饰面细部

三层研讨室新旧对比

其四 是对楼内装饰风格的历史考证。经年的翻新和功能更迭使建筑原来的室内饰面色彩和软装陈设风格已无从考证。设计中结合孙中山在沪行踪的记录,重点参考上海中山故居的主要装饰风格、侧墙粉刷色彩与家具陈设,进行风貌修复与软装呈现。

一层入口门厅新旧对比

一层咖啡厅新旧对比

一层接待空间新旧对比

四层公共空间新旧对比

缮故,以延年益寿,彰显特色价值。

05

赋 新

花园整饬

修缮前花园内堆放着杂乱的物料,“一枝黄花”恣意生长多时;原本的梧桐花径已不见踪影,只存留大片的硬质铺地。本次的设计重点是恢复花园空间的历史文脉与特色植被,使其重现芳华。包括主楼门前的花园梳理优化;附楼西侧的水景植入和茶室改造;以及入口广场的整饬翻新。结合四季植物与景观照明的精心植入,给人以超凡脱俗、简朴宁静的致美之感,也将提供全天候交流活动的多样场所。

在外部场域空间中,通过“隔而不绝”镂空金属格栅设置,巧妙地划定西侧的前广场和东侧的内庭院。以行馆主楼为界,内庭院北侧设有带水景的东方庭院和茶室;南侧为布满花径和户外座椅的野趣花园。景观设计对庭院的修复和改造,在其沉静内敛的环境基础上,承载烘托建筑本身的历史印迹。通过各种细节手法保留复生场地原有大型乔木,重新配置的小乔木、灌木,体现对建筑与人文历史的呼应、和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通过塑造微地形、优化外部空间、精心推敲铺装细节,充分利用建筑、光影和流线,从而使花园的观赏性、实用性及文化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野趣花园新旧对比

东方庭院新旧对比

功能更新

合理的利用是更好的保护。基于全面的价值评估,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对主楼即文物保护本体的功能定位以交流、展示、接待为主;同时优化流线,增设必要的卫生和无障碍设施,以及服务用房。对门房、南侧一层辅房、北侧二层附楼等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的用房,则通盘考虑,更新为门卫、设备用房、接待区以及宴会厅等配套功能。

顶视航拍新旧对比

如今,这座繁华深处的花园洋房优雅转身成为“思南沙龙”,思南沙龙的愿景是“聚贤达,创事业,荟生活”,旨在上海打造一个生活、事业相结合的完美场所。自投入运营以来,思南沙龙成功承办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峰会活动、学术演讲与专业沙龙。如2022年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变革”为主题的“健康中国”思南峰会,在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的大趋势下,见证了黄浦区相关政策的集中发布和重要项目的集中签约,为解决医学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2023年,这里举办过世界顶尖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沪的中国讲座系列China Lecture Series at SH,资深教授深入探讨AI时代学校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数字教育的未来。近期,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这里还曾举办过“工程师沙龙”,工程师、企业家和投资人分成不同小组进行积极讨论,发表了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独特观点,碰撞交流,气氛热烈。

未来,这里将成为海派文化交流的聚集地;专业学术研讨的举办地;行业领军会晤的见证地。

赋新,以续写传奇,见证卓越精神。

06

未来可期

百多年间,为国运奔走的志士身影已远;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渐歇;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火气已散。如今,当老洋房重现芳华,阶前廊下、厅中园内,还将继续见证海派精神的传承,继续促进工商文化的弘扬,继续书写繁华深处的传奇。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孙中山上海行馆修缮及室内装饰工程

保护等级: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项目规模:1554㎡

设计/竣工时间:2022年1月/2022年11月

建设单位:思楠永汇(上海)商务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楼修缮方案与主楼修缮装饰施工图)、水雁飞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主楼装饰方案、辅楼和花园方案)

团队成员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郑宁

建筑、装饰:王煜、钱玥如、秦赫彤(实习)

结构:沈忠贤、程露

机电:王琼、袁浩波、韦国龄、余杰、李阳、孙森

施工团队:

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铭信德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五贝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竣工图片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思南沙龙提供。

外部引用

[1]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2] 上海北站:于1908年3月正式投用,原名沪宁铁路上海站; 1916年12月,车站更名为上海北站;1950年8月1日,车站更名为上海站,并核定为特等车站;1987年12月,更名为上海北站并停止客运业务。

[3] 引自:中国新闻网。

[4] 启秀女中:于1905年建校,是曾经上海著名私校之一。1938 年由闸北迁到淮海中路650弄3号(孙中山上海行馆)。1956 年与正行女中并校后,改名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年更名为十二中学,1981年7月迁址到思南路37号,毗邻孙中山故居。内有烈士茅丽瑛塑像。

[5] 正行女中:1934年由褚辅成(浙江嘉兴人)、沈钧儒等创办,首任校长:沈钧儒(苏州人,祖籍浙江嘉兴),校址:上海金陵中路162号(重庆路口)。1956年与上海启秀女中合并,改名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6年改名上海第十二中学。2003年上海第一女子初级中学并入,取名启秀中学。

供稿:华建集团华东院

原标题:《从孙中山上海行馆到思南沙龙 | 华建集团华东院以设计赋能百年老建筑正焕新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