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纸媒未来的发展方向(立足欧亚十三年的校园纸媒,为何新媒体时代依然精彩?)

十三年,有多长?

4745天,6311520分,共计409968000秒

13年,足够你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一个会思考会学习的孩子

13年,也足够让一颗小树苗长成大树

而在这漫长的13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怡园传媒的成员们都在思考如何将校园媒体做的更好......

怡园传媒十三周年纪念电子相册

在现在学生组织泛滥的时代里,许多社团在重重压力下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新的社团在不断涌出。

而怡园传媒,历经了13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坚强地抵抗住了所有困难。这不仅仅是努力两个字就可以简单囊括的,这是十三届怡园人奉献了无数热情与青春的校园媒体。

它曾辉煌过,庞大到让整个学院为它骄傲。它也在某一段时间落魄到无人问津。但是,没关系,它挺过来了。只要怡园报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不会放弃它。你,想听听它的故事吗?

 

开始,只是一群大学生的小小构想

怡园传媒刚开始,还只是几个年轻大学生的一个构想。他们想做一个“一心一意做校媒”的社团,于是怡园报就出现在了西安欧亚学院的社团群体中。

左起第二名为张岩(点击查看张岩专访)

它像个稚嫩的婴孩,对这个崭新的世界一无所知,只能凭借着自己对纸媒行业的热爱在陌生的领域摸爬滚打。怡园报第二届社长张岩回忆起曾经的社团仍然带着一脸怀念的笑“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从没接触过传媒行业。我们急需要创新改革,要稳定还要创新。没有经验只能硬着头皮去闯。但我很幸运遇见了一群和我一起共进退的小伙伴。”

▍怡园首届集体合影(点击图片查看历届合影)

有些泛黄的照片上是怡园第一届第二届校友们年轻的笑脸,他们的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那是怡园的开始,也是梦的起点。

刚起步的怡园就遇到了阻碍与挑战。这个小小的社团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面临着被吞并。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欧亚报想把怡园报的团队合并,让怡园报由独立变成欧亚报的副板。但是怡园的创始者们不愿意就此放弃这个承载梦想的小小社团,他们一群人顶住压力,还是坚持留下了怡园报。

每天繁重的采写任务,辛苦的报纸编排,都由社团的十几人全权接手。“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不会害怕困难。”这是在社团中张岩最大的感触。

过程,出一份报纸是所有人的功劳

怡园报第一期剪影(点击查看55期怡园报)

追梦的路上有多艰辛?55期报纸,411个校友,怡园报的每一届成员都会用他们的实际经历告诉你,做一份优秀的报纸究竟要历经多少困难。

▍第五届社长唐丹(点击图片阅读怡园报改版故事)

一份看起来不厚的报纸从选题到写稿到审核再到最后的印刷都是一项庞大的工作,而让管理好这一整套复杂的工序似乎更加的不容易。

当时的社长刘建军就对这些深有体会。“我们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大多凭借着自己的意愿。但是我很感谢我的伙伴们,他们都为这个社团做了很多贡献。”

张宁轩(左)与唐瑜佳(右)毕业合影

而具体到出报纸的困难,最主要的还是供稿不足的问题。怡园报原副社长张宁轩就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写稿是一件极为磨炼人的事情,从构思到完成,都需要一点一点的写。”她笑着回忆曾经一到截稿日期就会被小编催催催。

不仅写稿的过程困难,就连刚开始的构思也会遇到瓶颈期。效率低,初稿难曾一度让她头疼不已。她通常更愿意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去解决问题。她告诉我们那段时间一开会就会开到很迟,从编辑到稿子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甚至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一个优秀媒体人的素养,就是永远不能烦躁,每一件事都要做,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到极致。因为他们是校园记者,所以他们不能马虎。“出一份报纸是所有人的功劳。”张宁轩说,她衷心的感谢所有参与的人。

友谊,永远是被家人们铭记的关键词

点击图片查看易雅婷(左一)专访

“我觉得我是个很幸运的社长。”原第三届社团社长易雅婷一直认为自己加入怡园是最幸福的事。初入社团的她没什么管理经验,突然由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变成了一个社团的负责人一时有些措手不及。

“我没什么经验,对社团的管理方面也有些力不从心。那段时间里张岩、建军学长们真的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工作之余也会抽时间回来慢慢帮我捋顺各项工作。还有院团委老师的信任、好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真正的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种整个社团并肩作战的感觉,我想我会永远记得。

怡园校媒发展论坛工作人员剪影

她还同我们分享了当时整个怡园参加高校传媒论坛的故事。“那可以说是我们这届小伙伴的一个‘雄心’。”她笑着说。传媒论坛是读者交流会的衍生和扩展,也是怡园从校内走到校外的第一步。当时她们谁也不知道这个活动能够办成什么样子,但是,怡园的每一个小伙伴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一起发请帖一起想发言稿他们每一个人都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可以说当时怡园的成就离不开所在的每一位怡园人。”易雅婷感动的说。

▍原新闻部部长刘雪采访胡建波校长

原新闻部部长刘雪回忆当时高校论坛的情境依然记忆犹新。论坛开始前需要给每一个社团发请帖。“我们发到很晚,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要离开。到最后我们几个人困到在会议室外面就倒头大睡。”但是对刘雪来说这些都不是困难“而是有意思的事情”回忆到这些她笑的十分开心。

在怡园,友谊和责任永远是被每届成员们铭记的关键词。

过渡,艰难与挑战我们准备好了

怡园遇见最大困难的时期,就在新媒体兴起的那一年。随着手机功能的强大,看报纸似乎成了一件可以被取代的事情,而纸媒的传播也变得异常艰难了起来。

▍点击图片查看第九届社长魏璐娜专稿

第九届社长魏璐娜告诉我们现今纸媒的出版速度比网络媒体慢的太多,因此出现在报纸上的都应当是比较大型和深度的新闻,有时候新闻版面的新闻被审核老师毙掉,就要迅速换上一篇更新的更合适的新闻稿。

为了能够及时按时出版,大多数时间内都会有备用稿子,或者是加急采访。而这些后续的准备工作也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出报纸的困难。但是这对于没有经验的我们来说确实可以说是十分辛苦了。”稿件停滞,文章审核不通过这种种原因导致怡园曾一度一蹶不振。

而在不断的困难与煎熬中,怡园确实也在飞速成长。从第六届开始,怡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第六届社长苏宇箫告诉我们报社的管理与社团的文化分不开,一般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层层相传。

▍点击图片查看第六届社长苏宇箫专稿

报社有不同的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担任社长期间,在严格要求社员遵循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辅导社员的专业知识,提升写作水平,与大家勤沟通,多交流,关注成员生活,有困难尽量帮助解决。就是这样一套管理经验让怡园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不放弃是所有媒体人的精神

而如今历经13年风雨的怡园再也不是曾经那个略显稚嫩的学生团队了。由报纸到新媒体的转型,是一次蜕变更是一次考验。可是转型仍然是一波三折的,我们对新媒体的陌生注定了这次改革的不容易。

那段时间里,想选题改稿子似乎成了最痛苦的一件事。从微信推送的板面设计到文章的主题构思我们都需要去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是如此的迅速,所以我们必须绞尽脑汁只为想一个优秀的标题来吸引阅读量。

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大家都带着各自的意见各自的想法,我们曾有一段时间没写过一篇真正的稿子。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想过放弃。但是谁也不舍得将这个渡过了13年的校园媒体永远封存进回忆。

▍怡园传媒2017级新生见面会合影(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所以就算我们真的面临到绝境也绝对不能放弃,这是怡园精神,这也是学生团队的精神!

好在,它挺过来了。它现在已经有了自己每一个细化的部门,媒体运营中心、微信运营中心,微博运营中心,视觉设计中心以及网络运营中心。各个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将怡园变成更好的校园媒体。那个历经困难的怡园报正式更名为了怡园传媒。

曾经,它只是学长学姐突然的一个念头。然后它像个孩子慢慢成长,一路在荆棘中穿梭,它辉煌过,衰败过,但是它没有消失过。这是我们爱的怡园,这也是13年来所有学长学姐努力打拼的怡园,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校园媒体,它更是所有人小心翼翼维护的一个梦。

老师说“它是优秀的学生自媒体组织。”同学们说“它是名声不大但是内容很棒的校园媒体。”而我们说“它只是认真做内容的学生组织而已。”

怡园传媒第十三届换届大会

时间

6月22日(周五)16.00-17.00

地点

文传A-315

2017级干部名单公示

平面设计部

庄昕  曹雨露  王华珍

视频剪辑部

史咸达  惠伟胜  张福渠

航拍摄影部

靳轮  韩荣  李丹青

摄影二部

于龙飞  王佳佳  戢钰莹

微信编辑部

李炎  贾睿琳  雷鑫雨

微博运营部

王茜  姚雪芹  李思怡

媒体运营部

王榕  刘珂  田苗

网评小组

林丽  王慧敏  呼改丽

许晨阳 / 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