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第2季甘肃笔记整理(空中抵达!《航拍中国》第二季的甘肃,呈现了怎样的西北风情?)
传媒内参导读:《航拍中国》第二季选取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甘肃,以高空视角重新梳理这片土地的既往与当下。在一帧帧纪实的画面中,以丰富的选材和专业的表现手法,将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集中生动的呈现。
《航拍中国》第二季分别选取了浙江、四川、内蒙古、甘肃、广东、福建、江苏7个省份,再次通过一帧一帧记录感极强的画面带观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运用最前沿的航拍技术完成一次次惊险刺激的天空之旅,从精妙的解说中直指内心的澎湃。
按照中国的地理划分界限看,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阴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航拍中国》第一季中,陕西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四季轮回、千姿百媚已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次,《航拍中国》第二季选取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甘肃省,再次为观众打开一扇西北风情的体验之窗。
(图:黄土高原)
弥合与重塑:
在现实与想象的真实间游移
纪录片作为一种展现真实的艺术形式,常常能够起到反映现实并完成向观众传递真实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纪录片也是观众获取真实的途径之一。当人类的视野还不能超越自身完成“另一种抵达”,媒介则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航拍中国》第二季动用12架载人直升机,70多架无人机,总航程达20多万公里,只为带观众看见一个前所未见的中国。
与此同时,让我们把视角收缩,看一看甘肃这片沃土在空中视角下的魅力所在。
(图:七彩丹霞)
对于甘肃来说,纪录片的精良选材是展现这片沃土魅力所在的重要秘诀。航拍的视角下,无论是百万年前湖水干涸形成的黄土高原,还是以雅丹地貌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景观的呈现,既展示着一片土地的沧桑与积淀,更唤起了观众心中对于自然创造力的赞叹与敬畏。就这样《航拍中国》第二季的影像完善并弥合了观众对于“西北”二字的无限遐想。
(图:祁连山下的河流)
比“弥合”更具冲击力的是“重塑”。纪录片通过呈现祁连山脉毛细血管般分布的支流、沙丘环抱中“月牙泉”的沙水奇观、阿万仓湿地的曼妙风景,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就这样在航拍视角的一“弥”一“塑”间,另一种抵达悄然完成。
(图:阿万仓湿地草原)
唤历史记忆,燃文化认同
甘肃的历史自先秦肇始。汉代时张骞通西域,河西走廊便成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今天“一带一路”重新借用这里的历史符号,让甘肃的历史重回人们的视线中。
(图:敦煌莫高窟)
由于航拍视角的独特呈现方式,敦煌莫高窟的画面中,珍贵古迹恶劣的保存环境一览无遗,让人对其遭遇的劫掠更加心痛。另一方面,当画面聚焦莫高窟本身,其形象又显露出淡定安然的心境。于是,在这场寻迹之旅上,观众的情感状态也变得层次丰富。
除了克制地表现莫高窟的脆弱,纪录片通过解说词强调对莫高窟的保护的重要性,展现出对于历史古迹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图:玉门关)
无论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纪录片画面对“玉门关”和“阳关”的具象化呈现配合广为传颂的诗句。顷刻间,观众的想象徘徊于古今之间,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得到诠释。
(图:兰州中山桥)
典雅俊逸的旁白声中,即使是声画盘旋在北风呼啸而过的黄土高原上空,也能完成自然声音、景观与观众想象的“致中和”之境。自然的声音未曾中断,历史的沧桑则需要铺垫。“中山桥,第一座跨越黄河两岸的铁桥……如今,中山桥已经百岁高龄不再通车。”今昔对比的语词在历史沧桑感极强的音乐伴奏中,凸显着兰州市的变迁。超越日常伫立桥头远眺或俯瞰的视角,前两种视角亦被包含在这次的甘肃之旅中。滚滚黄河向东流,见证着时间与空间的移位与衔接,历史画卷恍然铺开。
多样传承间
呈现多元生存样态
在纪录片中,甘肃的淳朴、张扬与摩登都在航拍的视角下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呈现。
黄河上漂浮了2000余年的羊皮筏子,从最初交通往来的作用到成为当今热门旅游项目,“革船”早已给现代人带来了新的体验;踏着欢快的旋律,赶赴一场草原的盛会,锅庄舞作为“藏族人独有的广场舞”,营造了欢乐吉祥的氛围;在打鼓艺人们整齐划一的表演中,凉州攻鼓子的浑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稍微留意这“浑厚”背后的传说,令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胆识与无限的想象力。
画面的能量在广阔的视觉冲击中迸发,细腻的情感也从一张张淳朴的微笑中得以生发,进一步完成情绪的感染与共鸣。通过如此多样的民俗呈现,中华文化在观众心中便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图:凉州攻鼓子)
《航拍中国》第二季之甘肃,在鸟儿般天际遨游的视角下,通过短短50分钟的讲述,将这片沃土的自然、人文、历史呈现荟萃融合的镜头中。于是,这场自然的抵达、人文的抵达、历史的抵达,对于观众来说,便足以成为一场心灵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