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蓝盛知识堂】海洋城市样本观察|深圳:将陆上产业经验复制到海洋,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要破4000亿)

作 者丨王帆

编 辑丨李博

图 源丨图虫

拥有257.3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作为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港口在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深圳的经济发展对海洋的倚重并不明显。深圳一位经济观察人士指出,相比于有些海洋城市的思路是“向海发展”,深圳很多时候是“向海要地”,这很大程度是由城市的文化以及产业发展路径决定的。

的确,在很多人的直观印象里,提及深圳的产业,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等。

但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深圳的受重视程度正在提升。2017年,深圳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深圳与上海首次被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度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开征求意见稿)》等若干政策文件。

从全球的海洋发展大环境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预测,到2030年,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在增加值和创造就业方面将胜过全球经济整体表现,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的2.5%左右。

2021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为10%,与青岛、上海等城市相比,这一比例远不算高,也很大程度反映出深圳全市的海洋发展合力尚待进一步形成。而值得期待的是,在顶层设计的加持下,在GDP迈过3万亿元大关之际,海洋经济未来将能够为深圳的GDP增长,开启多大的想象空间?

跻身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二梯队

6月8日,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复通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的《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一“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圳海洋经济将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构建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

朝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深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底气。

6月22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开幕式上正式面向全球发布。

根据《报告》的测评结果,伦敦、新加坡、东京、纽约、上海、香港位列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综合榜单的第一发展梯队,深圳、洛杉矶、汉堡、广州、休斯敦、奥斯陆、鹿特丹、青岛、悉尼、釜山则进入第二梯队。

《报告》指出,深圳是南部海洋经济圈龙头,在全球海洋经济城市中,位列第二梯队前列,其中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等指标排名靠前。深圳是我国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且被国家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在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集中发力,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单菁菁看来,排在第二梯队的城市则各有发展侧重点,深圳的特点是创新引领,拥有众多的涉海专精特新企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深圳开始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次年率先推出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并不在深圳最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列,后来被列入了未来产业,直到2018年,深圳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按照新口径进行整合,重新确立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升级为其中之一。

从产值来看,2015年到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从1873.2亿元增长到2596.4亿元。根据深圳不久前在《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中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4000亿元。

将陆上产业经验延伸到海洋

不同于一些海洋科研强市,深圳的优势更在于,创新立足于市场需求,并有着良好的产业化氛围与环境。如何探索将过去陆上产业的发展经验借鉴乃至复制到海洋产业中,将是深圳的一大使命。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在海洋新兴产业、新领域、新赛道有潜力,需要在科技产业培育的环境中,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探索路径和模式。

截至2020年底,深圳拥有涉海企业近20000家,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在以海洋电子信息研发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尽管产值占比仍然不高,但同样已经涌现了一批在细分领域有代表性的公司。

这当中,不乏从陆上产品延伸至海洋的案例。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功率电源整体方案解决商,几年前进入海洋领域,将工业电源运用于海上;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航拍无人机市场的“红海”中,更换赛道,开启了水下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的创业之旅。

中集集团是深圳的涉海龙头企业之一,在其传统优势之上,中集也在积极开拓新的海洋业务。

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王建中向记者介绍,中集集团将在现有海工业务的基础上,向海洋油气生产类装备、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蛋白产业、海上城市产业等进行拓展延伸。其中,将打造面向未来的“双碳”新赛道——在海上数据中心领域,综合利用LNG冷能、海上风电等,打造零碳数据中心;在海上风电制氢领域,打造海上风电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产业链;在碳捕捉及海上封存中心领域,通过产业化大项目,打造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

今年1-3月,中集海工业务新增生效订单4.94亿美元,同比增长54.4%,其中海上风电及清洁能源1.88亿美元,滚装船2.49亿美元;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其中海上风电订单占比39%,约8.5亿美元。

王建中表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放眼全球,无论挪威奥斯陆,还是新加坡,均有享誉全球的海工龙头企业。深圳正值加速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行业龙头是题中应有之义。

安然则指出,深圳在海洋领域成果转化和应用拉动方面尚有潜力,需要政府和央企、国企等带动一批重大产业牵引性项目。

开放合作,从大湾区内部开始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除了产业和创新方面的竞争力之外,国际化程度、国际交往能力、在全球的海事资源配置能力等无疑都是重要的提升方向。

前述《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中,在海事资源配置和开放门户枢纽这两个指标体系中,深圳均仅位于第三梯队,《报告》认为,位于这一梯队的城市,海事服务发展滞后于港口物流业发展速度,海事服务能力亟待协同提升等。

安然指出,深圳的海洋经济当前存在的短板之一在于国际合作不足,在全球海洋科技网络里尚无太大名气,也因此难以吸引高端复合人才。

7月17日,深圳市委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调度部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强化深港澳海洋领域合作,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汇聚更多产业、资本、人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全力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尽快取得成效。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坐标体系中,合作是几个海洋城市绕不开的话题。前述《报告》显示,广州与深圳同处榜单的第二梯队,香港则处在第一梯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提出,香港、深圳、广州,不仅各具海洋特色,同时由于三座城市地理位置极其相近,还形成了更加重要的“组合优势”,即“粤港澳大湾区内这几个超大型港口之间互有分工、相互促进,从打造海洋城市群的角度来看,对于其他区域而言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以海洋生物研究为例向记者指出,接驳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是打造大湾区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首要任务。香港院校在海洋科学领域得到国际肯定,前海可以通过引入香港高校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结合深圳的科创环境,助力深圳成为大湾区海洋生物科技研究的枢纽。

从深圳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角度,安然建议,在港口航运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需要在港口集疏运和后方陆域产业联动,在国际中转和高端航运方面协同;加强与香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面向南海和生态、气象、渔业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交流,举办会议论坛,嵌入全球网络,面向东南亚提供国际海洋公共服务;在低碳和蓝色碳汇方面,携手香港接轨国际,在未来发展中主动进入全球海洋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中国声音。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除原创作品,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等相关内容,属原权利人所有。蓝盛产城转载仅作为行业信息及新闻分享,不代表蓝盛产城支持或赞同本文观点,若有任何异议或侵权,敬请联系蓝盛产城,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蓝盛数字工业互联科技 睿见先机,创行未来

广东蓝盛数字工业互联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盛数字工业,由蓝盛高科控股集团与浙江杭州海铭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体整体方案服务商,作为蓝盛高科控股集团赋能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数字设备线体产业自动化赋能。由蓝盛数字工业为制造型企业全面升级为智造型企业,共同打造降本增效的智造企业。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工业4.0+智造型产业数字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经济转型升级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要任务,而信息化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的中外各界代表,围绕着“工业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最近的“热词”,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解析和探讨。

经济转型遇上新工业革命是中国的“幸运”

“工业4.0”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并在德国学术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目的是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英国也在2013年1月,由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推出了面向2050年的未来制造业发展战略,并于同年10月形成最终报告。美国更是先后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中国政府则在2015年正式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实现制造业升级。

“德国提出‘工业4.0’之后,我的直接感觉就是工业革命确实已经到来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看来,“中国很幸运,在我们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迎来了这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当然,从全球来看,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那些早期工业化的国家一旦发力,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达了与陈清泰类似的观点。他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的交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极大的机遇。

“信息化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战略机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我们面临着一个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讲,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历史上可能只有电力革命能与之媲美。信息化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全面、非常深度的革命,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

信息化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带来机遇及挑战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特点,简言之,就是“信息化+制造业”。

周济说,当前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以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说,“德国讲‘工业4.0’,美国讲‘工业互联网’,中国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互联网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在“工业和信息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特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新工业革命的几个特征:一是智能制造,实现软件和机械的有机融合;二是个性化,未来制造业不是大批量生产,而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甚至是创新客户需求,来表现新的制造形态;三是服务性,对客户未来的需求提出超前的设计体验,以此提升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

熊群力认为,中国作为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中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够抓住这一轮深度融合的机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结合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创新,就有可能在以往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全球制造业的先进水平。

机遇自然对应着挑战。熊群力说,如果我们在这一轮工业革命中,仍然像原来那样采取技术、产品上的“拿来主义”模式,中国制造业就不可能抓住这次机遇。

为此,熊群力建议,在国家层面,政府要创造政策环境,使所有企业都能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在企业层面,企业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这次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包括自身组织模式、人才结构、生产模式的开放;要加大自身的创新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则从劳动力的角度,对未来中国工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做出提醒。他说,这种挑战主要体现为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的素养要提升,过去我们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一个初中生足以承担低端制造业的工作,而“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对劳动力水平提升提出了挑战;二是劳动力需求减少,将来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可能会微乎其微,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就业问题怎么办?必须有新的解决办法,比如制造业的服务化,以及创造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智能制造是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的突破口

冯飞从去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消费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这个话题引申开来,认为这说明我们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有脱节,供给结构还不适应消费结构纵向升级的特征。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样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他说,“互联网+”特别是它和工业制造业领域的结合带来了重大机遇。

互联网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点非常多,什么是两者结合的制高点和重点?冯飞说,智能制造应该作为突破口。

他分析说,智能制造能够为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性化定制时代的到来,供给侧的变化需要适应需求侧的变化,为制造企业开辟了新的天地。第二,通过网络互联来解决系统的优化问题,以提高制造企业、制造行业的运行效率和降低其经营成本。第三,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以及平台化趋势。第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由于我们智力的限制,可以想象的可能就是这些,但是在深入推进的过程当中,颠覆性和革命性带来的东西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冯飞说。

隆国强认为,利用信息化来推进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所谓“新经济”的事,不应只强调我们有一大批新经济互联网企业。对中国来说,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化的机遇,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思维来加深对传统行业的改造。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说,“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是两个概念,“工业4.0”更着眼于整个工业的升级,是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宏大的领域,而“中国制造2025”主要解决制造问题,是一个相对窄的领域。在世界互联网经济潮流的大趋势下,中国还是要先解决好制造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工业4.0”的问题。

“工业4.0”应成为中德两国合作的重点

 “‘工业4.0’应该成为中国政府工业政策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中德两国之间的重点。”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副主席克里斯托夫·拜尔结合对中德两国的观察,发表了他对“工业4.0”问题的看法。

他说,首先,“工业4.0”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一个工业化的革命。中国和德国都需要在全球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克服挑战,必须参与到这个工业化的变革当中。

第二,“工业4.0”是要进行产业链的重组,中国不能丧失这样的机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领先地位。

第三,“工业4.0”呈现出大量的机遇,中国的政策必须同全球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生产率,提高生产质量,才能进一步改善中国的领导力,继续增强创新的能力。另外,除了制造业,工业化和城镇化更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善发展的潮流。

第四,中国和德国都需要更好地适应新潮流和新技术,需要彼此学习。

拜尔也提到了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企业垄断、一些就业岗位的丧失以及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等。

海铭德科技

海铭德科技创立于2014年,一直致力于电子产品组装非标自动化的标准化模块式拼装技术的研究,旨在填补该领域的国际国内的电子产品非标自动化技术空白。其模块化、标准化、互联化的模式为国际国内的自动化创新理念,以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优势,迅速推动并引领电子产品生产行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及生产管理信息化,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和机器设备的互联互通能力,运用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要素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智能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样板车间、样板工厂。

海铭德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化的智测、智造、智控、智联、智云全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和电子产品智能化自动生产线集成商。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曾获国家创新创业大赛、杭州钱塘之星大赛、长沙“招才引智”项目等奖励、央视特邀专访企业、浙江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会员企业。公司积木式智能装备与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安防电子、汽车电子、教育电子、金融电子等领域,全面实现PCBA后段组装、FPC贴装与检测、半成品组装与测试、成品组装测试,包装,智能仓储与配送等全工艺覆盖的自动化生产系统。

公司获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战略投资, 总部浙江海铭德位于美丽的杭州。开发基地深圳海铭德设于深圳福永,为双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深圳市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支持。 在行业耕耘多年,已经获得海内外客户的认同,并已在安防电子、汽车电子、金融电子、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施有广泛的实施案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取得了行业良好的评价。

生产基地湖南海铭德为双软企业,为长沙市经开区重大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湖南省科技小巨人,第六届“火炬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长沙市“招财引智”项目。 

柔性生产线产品

汽车电子产品组装线

电子产品功能、外观一站式检测

TF卡测试线体实例

半导体产线实例

蓝盛高科控股集团 睿见先机,创行未来

蓝盛科创集团的“5A”科技产业赋能体系,同样是促成超200+家科技独角兽企业达成与蓝盛高科控股集团的合作,蓝盛高科控股集团已经获得了高新科技产业圈里面高度的认同,也成为了省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国际重点项目实施落地的主要执行单位,获得了业界和国家的高度好评。

根据产业新城与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需求,蓝盛科创将提供从重资产资金赋能、产业专项基金赋能、政府级别市场业务渠道赋能,产业数字化赋能、IDG顶级创投团队赋能的“5A”全方位科技产业赋能解决方案。

1st A - 重资产资金赋能

企业创立常常涉及固定资产投入,制造业尤甚,其中资金需求较大的重资产投入,或使初创业者望而却步,或令小型企业身陷囹圄、无法继续前行。

蓝盛科创利用自身丰富的资金来源,创立重资产投资基金,帮助企业摆脱因重资产投入过大导致的资金困境,引领创业者踏出迈向梦想的第一步。

投资内容:

l 企业办公场所建设、管理投资;

l 产业园用地、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物业管理投资;

l 制造业生产厂房、生产设备、原材料投资;

l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投资等。

2nd A - 产业专项基金赋能

投资形式:

蓝盛科创针对十大产业领域,分别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以及相对应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服务该领域企业(如:世纪蓝龙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基金、智教云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智慧教育产业专项基金等);

协助企业正确定位并规划战略,及时跟进战略执行,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蓝盛科创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提供运营、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助企业获得各阶段融资,最终实现上市的目标;

所投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基金可通过适当方式退出。

投资对象:

十大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

投资目的:

推动企业发展,助力打造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3rd A - 政府级别市场业务渠道赋能

蓝盛高科控股集团与各地级市政府形成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根据政府的城市规划及产业发展需求,导入优质资源,为所投企业和产业资源方带来政府级别的业务,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如引领智慧教育参与打造智慧城市),助力产城融合。

4th A - 产业数字化赋能

蓝盛高科控股集团利用腾讯、京东、 阿里等的数字云平台以搭建数字化聚合平台为抓手,定位数字化转型需要依托“实体产业+数字化技术+资本”三驾马车,借助拥有强大C端公司(腾讯、京东、 阿里、平安等)、围绕“市场、资本、人才”为行业头部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增量赋能,要求较高。

5th A - IDG顶级创投团队赋能

赵剑海先生任蓝盛科创集团执行总裁(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曾任IDG资本副总裁)有多年的中国各类型企业经营、咨询、投资经验,主导投资广州天创鞋业、柯玛妮克女鞋、千百度时尚、北京梦之窗等多家传统及TMT项目投资,曾任39健康网、玉溪明珠花卉董事。有多年的中国各类型企业经营、咨询、投资经验,对企业战略、商业模式理论、创业辅导有独到的研究。将带领科创集团团队协助企业战略定位、新兴企业孵化、企业上市辅导等。

蓝盛科创通过“5A”系统,为企业在初创时期奠基立业、发展时期保驾护航,形成完善的产业投资赋能平台,助力建立良好的创业生态。

蓝盛产城集团的专业团队,首创的五星(“5S”)产业赋能体系,能在产业立项、新增产业建设用地方面为政府和战略合作伙伴提供一揽子产城融合建设管理服务,同时也可以分拆合作部分产城融合建设管理服务。

根据产业新城与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需求,蓝盛产城将提供从产业立项、协助政府云征收、建设管理,到智慧运营、财税服务的“5S”全方位解决方案。

第一步:蓝盛产城融合集团-产业服务根据新城区和产业园区的当地政策、区位特点、经济环境等,量身定制专属产业落地方案,并通过发改委进行立项,获取建设指标;根据具体项目,导入相符合的优质产业资源并出具初步落地方案;协同产业资源具体落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进协同产业资源与政府组织参观、产业互访、达成产业落地与当地政府的城投公司组建联合体开展产业用地获取、产业建设、运营(注:符合蓝盛产城外资投资条件的产业用地项目,由蓝盛产城协同外资投资并长期持有运营,培育优质产业公司)第二步:蓝云征-政府土地征收服务 根据具体项目建立征地征收拆迁补偿安置综合管理平台;“一张图”管理:结合一张图(拆迁补偿安置生成图),形成征后土地信息、安置房建设进度和房源安置、人才公寓保障房源使用情况,进行可视化统筹管理;四个管理系统:建立征地信息管理、房源建设管理、征收项目管理、房源安置管理四大系统。呈现征地现状,动态管理用地;全方位管理,紧盯项目安置房建设进度和房源安置;一个大数据监控中心:图表数据分析分类汇总于大数据监控中心,形成征地信息数据表、房源建设数据表、征收项目数据表、房源安置数据表,并以可视化大屏展示;利用自主开发的云征收系统提供流程审核和监控的全过程管理,协助政府征收土地;配备专业征收拆迁团队超150人,配备专业征收团队和科技手段进行无人机测绘、征拆方案的制定、管理、实施等有序征收拆迁流程;配备征收团队进行入户摸查、签约、录入云征收系统,让征收更透明,让政府和村民拆迁进度一目了然。第三步:蓝盛宏伟-产城建设管理服务项目工程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涉及的市政、水利、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涉及的园林、钢结构、消防设施施工总承包产业新城和高新产业园区的工程建设、管理、施工、监督第四步:蓝联众创-智慧产城运营服务 

为商业和产业园企业进行产品推广、吸引优质客户,为企业赋能

商业和产业园品牌定制、打造超级IP

利用大数据平台为商业和产业园吸引流量、线上线下全链接

产业园相关产业链企业导流入园和运营维护

智慧商业和智慧产业园的建设和管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孵化优质企业同时赋能企业高速成长

第五步:蓝盛鼎汇-财税咨询管理服务

常年税务顾问服务

房地产各开发阶段税务筹划

产业新城、产业园区项目税务规划

股权转让及分红税务筹划

大宗物业交易税务筹划

土地增值税清算以及鉴证

涉税争议解决

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

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

产业企业运营、上市税务筹划

具体项目的财务税务整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BLG蓝盛高科

BLG蓝盛科创

BLG蓝盛产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