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胡建新个人简历(胡建君 | 日常的诗意:大沪艺术雅集暨《微影海上》新书分享会)

日常的诗意

文/胡建君

一、雅集缘起

在疫情期间谈论“日常的诗意”是残忍的,但明松真是个温暖而诗意的人。身轻手亦闲的时刻,他随意拍下桌面杯盘的投影,墙上的污渍,未完全剥离的纸面,雨雪洒落的玻璃窗,行进中的电线杆,或者反光镜里的人群……平凡而琐碎的日常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耐人寻味的秩序与诗意。“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使观众直接观照“虚”的存在,正是他的手机镜头所表现的,无为有处的事物之禅。

明松痴迷微摄影日久经年,通过镜头来解构和重构自己的小世界。多年前我曾受邀作为他“三言两拍”微摄影展的策展人,有记者查证说是国内第一个手机摄影个展。林路认为“徐明松带给人们的就是一种新的关系体系,是一种被打破又重建的秩序。”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对明松来说,也是一种秩序之内的“乐活”。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和训练,在从事艺术出版的各个领域,他都不会是一个局外人。他庞收杂取,亦编亦写,笔下宽阔深远,又带有一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美。他的手机摄影作品,同样延续了这样一种审美风格,表达了他对日常人生的细腻情怀与思考。

徐明松《两个人的车站》 影像

初到上海时,身边有一半的朋友,都是明松介绍给我的。喜欢美美与共的明松,无私而热忱,总是乐于分享他的美物、美人、美事,并希望所有的碰撞都开出最灿烂的花火。这次“日常的诗意”群展,恰逢他的新著《微影海上》出版,也是这次“雅集”的缘起。书中既有他的手机摄影,亦有精选的艺术评论,包含对摄影思潮的演进与现代艺术现象之关联的思考与阐释,俨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既具当下性、个人性,又具艺术性的观看世界的路径。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朋友,都是他所熟悉和相知的,在书中对他们的作品有着倾力而独到的评述。

明松自称“不会写诗”。而在雷格看来,“诗不必时时与远方并存,也并非对生活的疏离和诅咒,或者它就存在于对生活的回望、体察与重建中。”日常即是当下的也是永恒的,关乎每个生命的本真状态。或者可以说,诗就是生活本身。如此,明松的拍摄与书写,本身就是饱满而深情的诗篇了。

徐明松 《伸出你的手吧》影像

二、江山之外

参展画家中,唯一“不在场”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钟鸣。他的小幅风景单纯而静谧,有着葱茏的生机。往往在一方草甸,一抹流云,一蓬浓荫,一条孤舟或三杯两盏之间呈现日常的诗意,让人想起漂泊的青春、流逝的往昔以及与美好记忆有关的一切。喜欢马勒又热爱文史的他,注定有颗波澜壮阔的心。他总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游走,记录异乡“孤独的雨丝风片”,记录自我生命的燃烧,将“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投入一片蓝绿的明媚主色调之中,投入无边的流浪与寂寞。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钟鸣《一个人的黄昏,更是舒心,有一杯陪着》

钟鸣《旧时庭院》

一样呈现蓝绿主色调的邵仄炯的小山水,是掌心大小的粗绢系列微画,有心呼应明松的微摄影主题。画面简淡,轻松,高古,像一个远远淡淡的六朝之梦,在空勾无皴的山和伸臂布指的树梢上,在大片银杏叶与稀疏星斗之下,在起伏绵延的平面性中铺陈自己宁静而生动的心思。“吾览江山,吾观风雨,常觉风雨江山外,别有动吾心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而那大幅面的金笺山水屏风,铺展开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的萧散人间,自带一种低调而梦幻的奢华感。 

邵仄炯《观星》14x11cm 绢本设色

邵仄炯《浪》13x10cm 绢本设色

油画家李诗文,这次提供了几张水墨和水彩作品,同样试图在山水绘画中趋近纯净的自然。在他看来,水彩大概是水墨和油画之间的一个过渡媒介,或兼有二者的一些特性,却更加自由轻松而独立。在油画创作之前,他总是喜欢涂抹一小幅水彩作为思考和参照,来自于他对于自然的微妙体验与随机生发。画面有着枯湿浓淡的笔墨与色彩探索,又有着塞尚般团块构成的实验。没有太多复杂的预设和铺排,乘兴而写,像一次轻松而散漫的攀登,却可以穷尽内心的景深。那西西弗斯般推到山顶的堆磊的石阵,在僵持与沉寂中获得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大地独立而不待,自然而不刻意,健行而不知疲惫。

李诗文《秋山暖照》16.5x32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9

李诗文《光明顶》32x45cm 纸本水墨 2021

同样简而又简的丁小真的山水,似乎日常经见,却有着诗性的云烟飘渺的梦幻。航拍般散点透视的视角,飞扬而开阔,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远方,一首不曾大声唱出的歌。仔细聆听,有回声有细节,也有举重若轻的技巧,时时在耳边响起并耐人寻味。或许那是一片众鸟高飞尽的城市山林,在无边的平凡甚至枯燥的重复中突然锤炼出了诗意,就像平淡的日常一般,经年反复而不生厌倦,便近乎于禅。石川啄木说:虽然是看惯的山,秋天来了,也恭敬地看,有神住在那里吧。 

丁蓓莉《南台》29x65cm 纸本设色 2021

丁蓓莉莫厘峰》19x62cm 纸本设色 2021

三、真幻人物

另一位女性画家鲍莺,也喜欢水墨氤氲的诗意生发,更喜欢在简单构成之中极尽繁复之能事,喜欢似是而非的画外之音。这次她没有选择得心应手的花鸟作品,而呈现了一系列人体写生稿翻画成的水墨人体小品,尝试用工笔表现出写意晕化的感觉。人体造型带有一点夸张和变形,增添了一种稍事渲染的时空性与文学性。张桂铭老师曾提点她从《捣练图》中体味适度的变形,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求自我平衡。好学的她经常反复琢磨师友辈的点评,沉醉并满足于无人打扰的创作过程,日复一日的书画、凝神专注的本身就充满诗意。

鲍莺《希望》215x170cm 绢本2014年

鲍莺《荷塘》52x119cm 纸本水墨

白璎的人物作品一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与上海印记。“都市人”是他多年来观照表现的主要载体。仿佛来自日常写生的形形色色的画中人,其实都是幻化的“自我”,兀自展开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带着一点寂寞舒卷又自在恣意的格调,那是“一个人”的富足与圆满,而举手投足便是上海腔调。近些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传统剧目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这些浓缩的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激活了他内心旁逸斜出的意象感知。那些粉墨登场的人,做着程式化的重复动作,也像是身不由己、努力生活的芸芸众生。一番入境与出离之后,伴随着画中“角儿”的一招一式,那些过往与当下、现实和虚妄的边界日渐模糊,耽迷于唱念做打的画境中的人,不知不觉便游历了几重人生。

白璎《何玉凤》 43x34cm 本水墨

白璎《武松》43x34cm 本水墨

如果说白璎的作品是用似是而非的现实呈现多元的虚幻,而季平的人物则是从声情并茂的虚幻中照见蓬勃的现实。对季平来说,画画仿佛作为日记,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认为艺术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的他,深切关注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生活。他平时喜欢唱几段样板戏,欣赏关良的戏画,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戏墨人生。点线面、笔与墨,形与色皆在碰撞发扬之中将表现力拉满,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人物创作遇到瓶颈时,无可拘束的季平便借由花鸟释放涂鸦般的情绪。他刻意回避传统花鸟画的路径,笔下的“鸟”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充满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般的文学隐喻,有一种永恒的孤独意味与直面天地的勇气。

季平《墨戏》44x35cm 本水墨

季平《心语》40x40cm 水墨宣纸

四、回归故园

同样喜欢飞鸟意象的何曦,他的那只黑色的鸦,从拉德芳斯的玻璃幕墙飞来,顾影彷徨,海德格尔所谓“澄明之境”的返乡之路何其漫漫,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他的画面掩藏着不舍的深情,却心思渊静,近于无情。束缚与解脱,一直是纠缠于何曦的姿态,也是聂鲁达的姿态,“把自己抛到大海里,再把自己钓出来。”这是一种绝处逢生的涅槃,是离别也是重生。因为世界疫情与焦虑情绪的弥漫,让何曦更多面向自身、当下与未来的终极思考。他的作品直面内心的深渊,也更为关注物外的价值与生命,表达寂灭与期冀,空无与圆满,展示永恒的流逝与无边的爱。

何曦《捆着你、绑着我》18x18cm 绢本设色

何曦《捆着你、绑着我》18x18cm 设色

洪健的作品以真实不虚的浪漫回归人间。喜欢开着摩托纵横驰骋的他,内心充溢着速度与激情,而笔墨却是扎实的、缓慢的、从历史走向未来。“法兰西纪游”系列试图进一步尝试以传统绘画形式来表达异域景色的精神内在,向艺术之国法兰西致以由衷的敬意。用中国的笔墨材料和图式极强的绘画语言描绘异域风光并不是件讨巧的事,他在画纸上折衷了中国画的表达方式并适当糅合其他绘画形式,在规矩与束缚中之中得到最大的自由。这些作品既是旅行的记录,也是一种日常的实验,或者说一种精神返乡的写照。关于故乡,不再局限于一片固定的土地,更是一种宁静而辽阔的心情,得以安放岁月与自我。 

洪健《安纳西》35x35cm 纸本设色 2022

洪健《戛纳》35x35cm 纸本设色 2022

画家群体中,最特别的是著名书籍设计师周晨。长年从事书籍设计的经验,让他敏感于各种纸张的质地、肌理、厚薄、松密、韧性,一触可知。身为苏州人氏的他,更青睐于水墨的质地,他说水墨有着丰富的色阶,博大而包容,又如江南定制的色谱,平淡天真而浪漫。微妙的笔墨在熟悉的纸张上渗透、漫延、洇濡,便成就他的“天开图画即江山”。他的《益智图》系列水墨,得清代童叶庚十五巧板的启示,各种笔墨的叠、积、透,染、印、拓,都是反反复复与时间交会的动态平衡艺术。十五巧板拼叠出的是昼夜与日常的诗意,就像抬头看到的流云或老墙斑驳的痕迹,似乎已经存续了百千年,又似乎下一秒就会流转变换,而在一片古旧与宁静之中达到一种永恒。那是他的栖守之地,是他心中的园林,如花在野,宛自天成。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最美的书”。

周晨《在水一方》35x35cm 水墨

周晨《守真》35x46cm 水墨

荷尔德林说,请赐予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返回故园,感知日升月落每一天的寻常诗意。

壬寅仲秋于海上懒懒宅

- 策展人 胡建君 -

作家,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新媒体文创联合工作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师从贺圣谟、徐建融、卢甫圣、陆康先生。已出版《怀玉——红山良渚佩饰玉》、《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大师艺术教育经典》系列、《陆康印象》等作品二十余部。 

- 艺术家 徐明松 -

1963 年生于上海

现居上海,沪上知名艺术评论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上海 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海 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常务理 事,上海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 艺委会委员,《艺术管理》杂志执行主编、《艺术当代》《创 意设计源》《公共艺术》杂志编委。已出版《纸上风景》《建筑乌托 邦:明天我们住在哪里》(合著) 等图书多部,业余兼事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

- 艺术家 鲍 莺 -

1970年生于上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在职画师,创作部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 艺术家 洪 健 -

1967年生于上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曾获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创作奖·银奖”,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奖,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白玉兰美术奖·佳作奖”,上海市文联“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称号。

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朱屺瞻艺术馆、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 艺术家 何 曦 -

1960年生于北京

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品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艺术博物馆、宝龙美术馆等各大机构收藏。

- 艺术家 丁蓓莉 -

1972年生于上海字小真

1995年和2000年先后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和研究生,美术学硕士;现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主任

- 艺术家 白 璎 -

1970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

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199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留校任教。200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造型学部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硕导。多件作品被美术馆、机构和个人收藏。

- 艺术家 季 平 -

1956年生于上海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副主任,水墨缘画刊副主编。

- 艺术家 邵仄炯 -

1975生于上海。

199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及教育交流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被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图书馆、苏州美术馆、南京书画院、英国国家图书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出版《山水》《唤风集》《读懂中国画》等书籍。2018在喜马拉雅FM主播《邵仄炯精讲50大中国名画》。

- 艺术家 李诗文 -

1972年生于安徽桐城。

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上海油画雕塑院首届油画创作研修班。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研究员,从事策展与创作。获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银奖。作品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南京海德美术馆、上海刚泰美术馆、徐汇艺术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 艺术家 周 晨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艺术出版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中国版协书籍设计艺委会常务委员。书籍设计作品11次获评“中国最美书”,2017年、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作品入选日本东京TDC,获美国ADC、ONESHOW佳作奖、2019英国D&AD石墨铅笔奖、2020年英国D&AD木铅笔奖。2020年德国国家设计奖金奖。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展最佳作品、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展金奖,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作品,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21年4月“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家系列展第一回美编派——周晨书籍设计展”(上海张爱玲故居),2021年9月“植物记忆与制书乐——周晨作品展”(苏州过云楼),2021年12月“物物WUWU——材料的未来与考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6月“书事:艺术家的实践”(苏州美术馆)。2021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美编派》。特邀担任2015年度、2019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委。

- 艺术家 钟 鸣 -

1949年生于北京(浙江绍兴人)。华裔英籍画家。曾就读于中国中央工艺美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皇家电影学院。上世纪80 年代至英国求学,后在国内外从事电视和电影导演工作。

展 厅

观展地址及交通路线

停车信息:

巨鹿路地面(茂名南路至瑞金路,工作日晚上6:30后及周末全天);中城大楼地下停车场(巨鹿路242号);花园饭店(茂名南路58号);锦江饭店(茂名南路59号);延安高架下停车场(近陕西北路)

公共交通:

地铁1/10 陕西南路站;地铁2 /12 南京西路站;地铁13 淮海中路站;71路公交茂名北路站

关于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由上海建筑设计师社团“大沪社”发起创办,于2019年3月开幕,以打造城市会客厅理念,推广和传承上海文化,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先后举办多场艺术展览及空间美学活动。大沪联合艺术空间2019年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并成为打卡上海城市文化的不容错过的精彩站点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