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砥砺三十载(30周年砥砺行,不忘初心再起航!)

不忘初心再起航

【1989—2019】

闽东日报复刊30周年

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

——写在《闽东日报》复刊三十周年之际

本报编辑部

1989年11月1日,注定是一个让闽东报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阔别二十年的《闽东报》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重新与闽东父老乡亲见面。从那一天起,我们又有了自己的党报,改变了信息不畅的被动局面;从那一天起,我们一直牢记使命,砥砺奋进。

三十年来,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从周报到日报,从四开四版到对开八版,从黑白到彩色,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续写光荣与梦想。

三十年来,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与社会共进。架起党群连心桥,唱响发展主旋律,讴歌闽东好儿女,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为振兴闽东服务。

我们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理论和主张下基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使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全市广大干群万众一心跟党走、齐心协力谋振兴的生动局面。

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为中心工作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积极宣传阐释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凝心聚力谋发展;深入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充分展现全市上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用心用情讲好奋进赶超的宁德故事。

我们真心为民、关注民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从“帮一把”“总编室信箱”到“为您服务”“民生调查”,服务群众的栏目持续不断;从“读者来信”到“民生新闻”,服务群众、关注民生的版面容量越来越大。百姓冷暖常牵挂,脱贫致富常关注,新闻为民,始终牢记在心间。

我们记录历史、留存印记。改革开放,风云激荡,闽东发展日新月异。宁德撤地设市、温福铁路建成通车、宁德核电站建设、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首家民企年产值超千亿、上汽宁德基地项目竣工投产、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忠实记录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个历史事件,留下对闽东这片红土地的无限深情。

栉风沐雨,追求奉献。三十年,《闽东日报》与闽东父老乡亲一路相伴,一同走过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进更加昂扬的新时代。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三十年,再出发,推进媒体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再写华章、再续辉煌!

守正创新 书写华章

1989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切关怀、直接领导下,阔别20个春秋的《闽东报》复刊,又与读者见面。

  30年来,我们始终如一遵循习近平同志在复刊词提出的“坚定方向、弘扬正气、振兴闽东”指示精神,书写历史、担当使命;闽东日报从周一报到日报,从四开到对开,从黑白报到彩报,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正在迎来数与网的时代。今天业已形成“两报一网、两微一端一栏”的全媒体矩阵,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加快推进。

  30年来,我们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实记录宁德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热情讴歌闽东儿女的伟大实践,牢牢架设起党和人民的连心桥;深入“走转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大爱抒写责任,用道义抒发激情,以真诚激浊扬清,弘扬社会正气;勠力同心建设一流党媒、一流队伍、一流品牌,推出了一大批“三贴近”,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人民信服的宁德人物、宁德典型、宁德经验。

  镜头记录历史,笔锋书写华章。我们将继续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守初心、担使命,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服务大局 主动作为

伴着改革开放大潮,她将时代记录;站在发展前沿,她用嘹亮号角引领闽东人民开拓奋进。30年砥砺前行,30年弹指一挥,《闽东日报》始终高举旗帜、引领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鼓与呼。  

  改革路上的号角是她坚定的指向。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她责无旁贷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从全面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到基层实践典型事例,她以独特的方式、准确的调门,旗帜鲜明地宣传、积极主动地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走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等专栏,是她作出的响亮回应。

  全面小康征途中奋力的鼓与呼是她不变的坚守。把握主题宣传,作出精彩策划——“全国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在宁德召开,她以一个系列七篇文章全面展现我市典型贫困村的扶贫开发经验、发展新成果;《砥砺奋进的五年》《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则紧紧围绕市委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上汽宁德基地建设等市委中心工作,积极为“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鼓与呼。

  媒体发展新格局中的推陈出新是她对创新的永续追求。主动适应新需求,从创新理念、内容、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舆论宣传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重大赛事第十六届省运会,打通报网两端,制作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无缝融合;围绕打造千亿产业集群、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注重采编发,真正实现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赢得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优势。

  三十而立,行稳致远。站在新时代前沿的《闽东日报》,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旗帜鲜明地宣传阐释党的主张,深入客观地反映人民群众呼声,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奋斗!

主题宣传 彰显特色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初心不改。

  三十年来,《闽东日报》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大局,积极发挥党报权威性、影响力优势,认真做好各时期的重大主题报道,见证着闽东大地的沧桑巨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引领导向、弘扬正气、展示成就、鼓舞人心的作用。

  我们始终关注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见证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金娃娃”项目接续落地建设、发展日新月异,创造了一个个项目建设的“宁德速度”,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筑起支撑宁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四梁八柱”。

  我们始终关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见证了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矢志不移、久久为功,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精准施策,推动“造福工程”内涵不断延伸,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群众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形成了精准扶贫“宁德模式”。

  我们始终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见证了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持续深化林业改革,着力强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竹花卉苗木产业,有力推进百姓富和生态美协调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干群齐心协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坚拔寨的干劲,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和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一个绿色宜居的海湾新城正在崛起。

  ……

  三十载已成过往,新征程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闽东日报》将秉承“为振兴闽东服务”的理念,发扬优良传统,为推动闽东各项事业发展鼓与呼,热情讴歌闽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努力为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实现宁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凝聚奋进的力量。

关注民生 情系百姓

方寸之“地”彰显民生之重。这是“民生新闻”版开设的初衷,也是几年来我们心中的秉持。

  从周一到周五,一周五期,民生新闻如清泉奔流汩汩不息。“民生调查”“温暖宁德”“回眸为民办实事”“争创文明城市”“为您服务”“你问我答”“法治在线”“曝光台”“直击一线”……一期期报纸展现着我们的追求,一个个栏目记录着我们的脚步。“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群众关切的就是我们关注的。为此,我们的记者一直在路上,每天深夜编辑部照常传出清脆的敲击键盘的声音。

  是谁感动了全城?是谁的笔呈现了英雄?今年2月27日,民生新闻报道了福鼎滴滴司机薛祖德逆火而行,勇救3名被困车上人员,短短几分钟的生死义举,长久地感动了多少人。2018年9月4日上午,享年70岁的霞浦老人严惠珍捐赠遗体完成最后的“爱心馈赠”,成为霞浦县遗体捐献第一人。还有“沙滩上拉起‘人链’接力救援”“宁德小伙用爱点亮生命的希望”“福安这群‘骑行侠’好样的!”等等,“温暖宁德”的栏目故事一直温暖着宁德。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市区共享单车乱象亟待治理”“公交‘一卡通’缘何不能挂失”“霞浦北兜沙滩遭遇野蛮采砂”,“民生调查”栏目刊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随后,相关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的记者还通过“曝光台”栏目,把镜头对准了小区、街市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老旧小区‘陋习’故态复萌”“停车‘多吃占’缺了公德心”“城市公馆小区门前占道经营、违章停车——小路堵了 大路难通”等等,这些现象逐一被曝光,相关的不文明现象减少或消失了。对于一些事关民生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则采取追踪报道的方式,例如“东侨金城花苑小区垃圾问题”,通过连续追踪报道,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批评陋习的同时,我们也把笔墨集中在好事上,如“蕉城南漈驿站——用志愿服务行动‘致青春’”“高考首日:考场内外 总有温情在流淌”“宁德好地方 就业在家乡”,把一件件好事、实事汇聚成社会正能量。

  古人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30年历程,时间证明着我们的坚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在头顶,把服务民众摆在第一位。未来的日子,我们仍将一如既往,脚步铿锵。

心会跟爱一起走

——我和《闽东日报》

一步一个脚印  一步一片真情

李加进

24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被分配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教学,因生活单调无趣,每天《闽东日报》为伴,成为党报的忠实读者。每当看到《闽东日报》所反映的事实、生动感人的新闻,我都反反复复读上几遍。那些我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记者能够写出来,写出了人们的心声。她在我心中树起了一座神圣的丰碑,同时也激起我心中的波澜,我暗自思忖,一定要成为一名《闽东日报》的通讯员。

  2011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蕉城区委报道组工作,从此结识了众多仰慕已久的闽东报编辑、记者,掀开了我人生中新的一页。

  刚开始写报道,我就捕捉一些典型的人和事,乡村的劳动模范、孝敬老人的好儿媳、科技种田能手等等,都成了我采写的对象。投到报社的新闻稿,通过报社编辑不厌其烦地修改,最终都成为散发着浓浓墨香的铅字。

  有一次,一位编辑告诉我,说我写的稿子有价值,但就是过于“文件化”,文章一定要接地气,并且真诚地对我提出了许多意见和指导。从此我针对编辑的意见,阅读了大量的通讯稿写作的资料,对自己的写稿思路和方式也做了相应的改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练习。“眼光放村社,用农民的话来写稿。”我逐步从一名原来“读报员”成长为一名优秀通讯员。

  多年来,我与《闽东日报》难分难舍,在我的工作中,她伴随着我成长,给我勇气、信心,给我温暖、力量,给我知识、营养,给予我殊荣,成为我精神生活的依托。回忆8年来走过的通讯员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片真情,《闽东日报》让我圆了写作的梦,让我的生活充实而精彩。

在这里,我的文字开始飞翔

萧珊

周一早上刚上班,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散文选刊》要在今年11月份刊登我的叙事散文《说好了要等你》。当我看到目录的时候,一时惊呆了,正如两年前获知我的散文诗要在《闽东日报》发表一样,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敢相信。

  对我来说,写作从来不是信手拈来的事,能让自己的作品在国内CN级报刊上发表,甚至在大刊物上发表,是我不敢奢望的。我其实一直是不自信的。从写日记开始,从写随感到写散文、小说,在写作这条路上一路摸索着走过来,没有课堂教授我写作要领,没有人告诉我这条路要怎么走。但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从来没有怀疑过我,总是时时给我力量和勇气,总是推着我走。这一条路很漫长,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走多远,这一条路能走多久,走到哪里,能获得什么。有时只是一股子劲在心里,不愿放弃自己,不愿辜负朋友。

  直到两年前,《闽东日报》文学版的徐编辑告诉我,说《闽东日报》要刊登我的散文诗《春日》。

  春天是令人欣喜的季节,时间让飞花落尽,又让绿树成荫,让伤痛撒泼,又让梦想沉实,惟有文字是一路的知音,一路走一路陪伴,使你再不能犹疑,不能惆怅,要振作。终于知道与文字缱绻,是天赐的福分,不容你后退,不容你拿世间尺子衡量。人会老去,树会蛀空,但文字不会被光阴剥蚀。

  我是个出身贫寒且多灾多难多病的人,有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因为朋友的不放弃,才让死神放弃了我,才有了如今的我和我的文字。第一篇文章在《闽东日报》“太姥山下”文学版刊登出来后,从市级刊物到省级刊物、国家级刊物,我的文字终于让我从容飞翔,许多朋友替我高兴。

人生因你 更加精彩

吴苏梅

转眼间,我与《闽东日报》交往已整整17年了。她就像我的老师,教导我这个新闻的门外汉,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通讯员,她更像我的“闺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遇到高兴的事,与她分享,遇到烦心事,向她倾吐……

  2000年8月至2001年10月间,师范毕业的我就业无门,曾到餐馆做过服务员,还到法院当过一年多的临时书记员,那时工资只有300多元,每月扣除生活费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心里无时不刻想着改变现状。一天,我路过寿宁县政府大院门口,发现墙上贴了一则县委报道组招聘采编人员的招聘启事,启事里说明月工资500元,我不由得动了心,连忙到报道组报了名。通过考试,我被录取了。进组后,在同事的精心指导下,我的新闻稿件慢慢地在《闽东日报》上露脸了。一年多时间,我前后发表稿件80多篇,被报社评为2002年度优秀通讯员。

  《闽东日报》通讯员的经历对我影响深远。我的人生因《闽东日报》而起步,也因《闽东日报》而更加精彩。因此,无论我身处哪里,对《闽东日报》的“偏爱”从来没有改变。2002年8月,我被县教育局分配到平溪乡下小学任教,任课之余,我每日必读《闽东日报》。假期,则时时关注身边的新闻线索,经常向《闽东日报》投稿。2012年初,我再次回到报道组。

  调入报道组后,组里派我到《闽东日报》编辑部跟班学习一段时间。经过这次跟班,我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大提高,此后,每年能在市级以上报刊、网站、杂志用稿200余篇,且连年被《闽东日报》《福建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明天会更好

李清旺

自从1998年8月参加工作,《闽东日报》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而真正与《闽东日报》“亲密接触”,是在2004年4月,我从教育系统改行到周宁县委报道组,从那以后就再也“难舍离”。掐指一算,至今已有21个年头了。

  当初,刚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任教,担任班主任的我常苦恼于“班会课讲什么”,我总是从《闽东日报》寻找,专门挑身边新闻,在班会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从教5年多的日子里,《闽东日报》为我提供了众多题材。再往后,“转战”县委报道组,我从读者演变成了可以参与《闽东日报》的作者,有机会“舞文弄墨”,时有“小豆腐块”见诸报端,内心欣喜若狂,也深感责任重大。

  记得2006年7月的一天,我跟随县教育局领导下乡,与他聊到周宁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担忧,我便暗下决心把这篇文章做大做深。经过近一个月对学校、学生、家长和有关部门的走访、调查,我撰写了通讯《留守儿童,需全社会共同来呵护》。这篇通讯不仅在报纸上“露面”,还近乎整版,并成为了省市关注留守儿童的开篇之作,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成了当年的“热搜”。

  收到刊登有该文的《闽东日报》当天,我便小心翼翼将其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珍藏于作品集里,至今打开仍可嗅到油墨香味儿。这篇文章着实令我备受鼓舞,之后虽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但我向报社投稿的冲动却从未间断,先后有1000余篇文章被报社采用,多篇文章获奖。

  进入新时代,随着新媒体、全媒体的快速发展,《闽东日报》也在快速发展,为像我这样的无数网友提供了更多阅读和参与的空间。如今,每天通过微信、宁德网看《闽东日报》,留意网上各种动态,早已成为我的习惯。我还偷偷创建了个人的博客,收藏个人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我始终坚信,《闽东日报》明天会更好!

总有暖意 流淌心间

夏斌

1989年,我在有着“霞浦西伯利亚”之称的边远山乡小学任教。山乡信息闭塞,几天一投递的几份《福建日报》和刚刚复刊的《闽东报》,成为我们汲取外界新鲜空气的主渠道,从此与《闽东日报》结缘相伴。

  看多了报纸,就有写稿、投稿的欲望和冲动。于是,工作之余,便提笔“爬格子”。 稿子经过多次“石沉大海”后,终于在1991年春季的一天,我的名字出现在《闽东报》版面上。一条百字短稿,经过编辑的精心删减,虽然在头版上只发了简讯,却足足让我兴奋了好几天,那张报纸,也不知翻看了多少遍。

  2002年5月,我参加了《闽东日报》第5期新闻采写培训班。培训回来后,写稿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曾经有过一天在《闽东日报》上稿4条的纪录。那时,写稿、传稿的条件都很落后,写稿靠手写,传稿靠邮递,拍摄的图片稿,则要将图片冲洗后,配上文字说明,邮寄到报社,许多新闻,因此成了“旧闻”。尽管如此,编辑却从没嫌弃,在保证稿子质量的前提下,总是尽量采用。

  2005年4月,我被借调县委报道组。原以为,经过多年基层写稿的历练,对新闻写作规律有所掌握,专门从事新闻报道,该是轻车熟路。然而,现实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报道组所需的稿子,与之前所写的一些“豆腐块”相比,还是有所区别。刚进报道组那阵子,常常为所写的一些“重头稿”抓不到重点,写不到“点”上而苦闷、焦躁。

  这时候,又是报社相关版面的各位编辑伸出关怀之手,他们通过电话、短信,细心点评每条稿子的优缺点,指导传授采写技巧,帮助寻找稿子切入角度,以及遣词造句等细节。夜深人静时,接到当班编辑了解、点评稿子的电话,是常有的事。热情的鼓励、中肯的点评,无不聚集着各位编辑的关心关爱之情,每每想起,总有暖意流淌心间。

虽然离开 从未疏远

缪淑秀

“妹子,复刊30周年,能不能写点文字?”初秋的午后,接到《闽东日报》编辑的电话,当时我正外出学习,时间很紧,但还是满口答应。因为,我知道我依然被大家惦念。

  一整个下午,我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幸福感里,正如这午后的暖阳,让人满心欢喜。

  弹指一挥间,10年的时光已悄然而去。若说10年前,是相识相知,那这10年便是不离不弃。2008年6月,我进入寿宁县委报道组,与所有的同事一样,白天采访,晚上写稿。那时娃小,7点前写完消息稿,开始带娃,娃一躺下,便开始写通讯稿,几乎每天都是凌晨3点左右入睡。我曾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这样描述:站起来就跑,坐下来就写,躺下去就睡。在编辑们不厌其烦的指导下,从隔三差五的“小豆腐块”到时时可见的“刷版”,我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小通讯员,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也正是那些时光里养成的吃苦耐劳与执着坚定,伴随了我此后的人生,也带给我一生的好运。

  22个月之后,我通过公选到犀溪任副职。不久,报社领导到寿宁出差,抽空来犀溪调研。临别时,报社领导感慨地对党委书记说,犀溪的发展实属不易,报社争取多为犀溪做些宣传,作为送给小缪的“嫁妆”。“嫁妆”,原来报社是我的娘家!瞬间,心中漾满了幸福。

  此后,我虽然不是宣传委员,也未分管宣传工作,但是为推进犀溪旅游发展,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犀溪旅游推介。后来,我到了寿宁县纪委负责宣传工作,《闽东日报》自然又成为我的主阵地。几年前,我来到福州工作,多少个不眠之夜,最割舍不了的还是与《闽东日报》间的情缘。

  “妹子,最近有文章吗?发来!”

  “妹子,有空吗?回来采风,大家想你。”

  又是多少个年头,我在电话这头,“娘家”的亲人在电话那头,不变的是那份恒久的思念,是那份默默的支持与给养。我虽然离开,但从未疏远。

遇见你 如沐春风

阮以敏

真正与《闽东日报》结缘,也就6年时间。

  那是2013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老家探望母亲,踏进宽敞的老屋,看到步履蹒跚的老母亲,心生无限感慨,时光就这么悄悄老去,留给老屋、老娘的只有岁月的沧桑。这一刻,萌生了要写写从小生活过的老屋,写写我至爱的亲人们的想法。第二天返程的长途汽车上,我就开始闭目构思,其间还向跟车女售票员借了一支短短的铅笔,在纸质车票背面上记下了三言两语。两周后,散文作品《家乡的老屋》完稿。我把它发给了时任《闽东日报》副总编阮兆菁,得到他的肯定,并指出了不足之处。修改后的文章,很快就在《闽东日报》副刊“太姥山下”发表。收到带着墨香的报纸,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恨不得马上昭告天下所有亲朋好友:我的文章发表啦!

  这是我时隔多年再次写作并发表文学作品,虽然年轻时也曾喜欢舞文弄墨,但是毕竟年纪轻、阅历浅,实在也写不出有什么思想内涵的文章。此后因忙于工作、生活,不再有文学创作的念头,这一搁笔,将近30年。文章发表后,从此激发了我创作热情,我还是选择最熟悉、最亲切的题材入手,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家乡情怀的散文,如《花桥故里》《柏洋湖情思》《家乡的水晶肉》《家乡的院后山》等等在《闽东日报》发表,表达对故土亲人的爱恋。以此为契机,和好友阮兆菁、学生阮周华共同谋划,一起主编了乡土文学作品集《故园深深情满怀》。写着写着,渐渐地思路清晰了,视野也开阔了。我受邀参与县政协《朱子文化与古田书院》《杉洋讲古》、县委宣传部《古田故事》等编撰工作。在宁德人民广播电台拍摄《探访·金翼之家》、宁德电视台拍摄《千年临水情》系列节目中,多次以专家学者身份出镜解读。

  去年4月,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5月,被选为古田县作协副主席。有了《闽东日报》这块沃土,我才逐渐成长,一路走来,沐浴着阳光雨露,开花结果。

关注百姓冷暖

服务市民生活

百姓家常事,市民新闻纸。

  见字如面,这是我们的第5745次见面。从2002年4月8日的初次相见,我们携手走过了第17个年头。“办成地方特色的小报!”,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使命之源。

  直达现场,我们一直义无反顾;聚焦民生,我们关注百姓家常;传递温暖,我们牵挂弱势群体……作为宁德唯一的本土都市类报纸,《宁德晚报》一直以更鲜活的新闻、更亲民的资讯、更贴心的服务、更博爱的公益,传递“一份有温度的报纸”的温暖。

晚报新闻:关注百姓家常事

  “你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在宁德大地的春潮涌动中,宁德晚报踏浪前行。

  医疗、教育、保障、住房等群众关心的政策,“公积金最高可贷30万”“新农合大病医保最高报销90%”……我们致力于让时政报道更亲民。

  “天气预报”“资讯超市”“健康提醒”,以及连续几年精心制作的“‘十一’黄金周服务手册”“高考服务指南”等特刊,我们致力于让资讯服务更贴心。

  全媒体时代,晚报应时而生的两微平台,即时传递我们的文字、影像,缩短着我们之间的距离。

  衣食住行、民生冷暖。就是我们的方向所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晚报公益:传递人间正能量

  17年来,宁德晚报帮助贫困学子、牵挂独居老人、关注残疾儿童……用一个个公益行动诠释了一个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2012年5月28日,宁德晚报创刊10周年,宁德晚报社发起了“为百名贫困儿童添一份牛奶”募捐活动,为100名贫困儿童募集到了整年的牛奶,用这份特殊的礼物为自己庆生。

  2012年9月,古田县鹤塘镇义务消防队原队长黄昭汀因病去世,宁德晚报微公益联盟决定每学期各资助他的一双子女学习费用800元。

  2013年12月24日,宁德晚报微公益联盟将“微心愿”礼物送到蕉城区特教学校10名留守、贫困、残障孩子手中。

  2014年8月23日,宁德晚报微公益联盟为宁德市“渐冻人症”患者——30岁的古田县人张礼脱举办现场募捐活动……

  闽东十大最美乡村评选、感动闽东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宁德市十大城市名片评选、搜家谱……

  每一次公益行动,不仅仅是手与手的相牵,更是宁德晚报与读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有家、有爱、有晚报……

  亲爱的读者,因为有你,我们有力。过去的17年,我们牵手相伴,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携手同行。

宁德晚报社大事记

  ●2001年8月,市委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将《宁德报》收归市里,创办《宁德晚报》。  

  ●2003年4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将《宁德报》更名为《宁德晚报》。 

  ●2003年5月28日,《宁德晚报》(周六报)正式出版。 

  ●2003年12月20日,《宁德晚报》改为闽东日报社主办。 

  ●2007年3月15日,改版提出“办报规范化、采编精细化、内容生活化、新闻本土化”办报理念。 

  ●2011年6月3日,宁德晚报小记者总团成立。 

  ●2012年5月28日,《宁德晚报》创刊十周年,举行为贫困家庭孩子募捐一年牛奶公益活动。 

  ●2012年12月,宁德晚报微公益联盟成立。

  ●2014年1月2日,宁德晚报微信首发。

  ●2014年8月,宁德晚报加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成为会员单位。宁德晚报“网事”栏目获评中国晚报优秀栏目。

  ●2015年1月1日,推出衢宁铁路建设跨省大型系列报道《向东,向西》。

  ●2015年11月7日,与市旅游局主办“宁德十佳旅游精品线路体验之旅”活动。

  ●2015年11月至12月,与福建日报、腾讯大闽网、中国石油福建销售公司联合发起“爱心衣+1”公益行动,为我市2000多名畲族贫困儿童送去御寒衣物。

  ●2017年5月28日,出版创刊15周年纪念特刊40版。

  ●2018年12月4日,市委市政府发文表扬奖励省十六届运动会第十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宁德晚报获嘉奖表彰。

顺势而为 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顺势而为。两年时间,闽东日报社构建、完善了“报(日报、晚报)网(宁德网)端(新宁德)微(微信、微博)屏(户外阅报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读者、用户总量超100万。

  2008年4月8日,闽东日报社承办宁德网;2011年,《闽东日报》推出数字报,方便网民通过网络阅读报纸;2012年之后,《闽东日报》、《宁德晚报》、宁德网先后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闽东日报社上线移动新闻客户端《新宁德》。

  经过多年发展,闽东日报社已经形成纸媒、新闻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全媒体平台、图文、视频、音频、直播、航拍等多形式传播的全媒体矩阵。

  实现了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目标。2018年9月,闽东日报社党组整合《闽东日报》、《宁德晚报》、宁德网的新媒体资源,成立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2019年4月,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央厨房”上线,该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制作、发布渠道等方面深度融合,持续打通报网端微屏全环节,重构策采编发全流程,激活运行管理新机制,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增强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闽东日报社媒体融合实现了平台上从单一纸媒向全媒体矩阵转变;队伍上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时效上从隔日刊播向即时刊播转变;形态上从新闻可读向新闻可视转变;方向上从造平台向造品牌转变……

  一年来,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围绕宁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顺利完成省运会、市两会、福建省新闻办宁德专场发布会等重大活动的新媒体报道。中心先后开设“宁德90秒”“宁德朗读者”“宁德面孔”“早点!宁德新闻”“小新游宁德”“小宁谈天”等一批特点鲜明的品牌栏目。

  媒体融合,任重道远。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将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服务中心、服务读者,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媒体发展模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播好宁德声音,讲好宁德故事。

新媒体发展大事记2019年2019年4月,闽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2018年2018年2月,“新宁德”客户端上线。2017年2017年,宁德网与宁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全媒体新闻评论栏目《新闻三人品》上线。宁德网荣获全国最具本土传播力品牌奖。11月21日,闽东日报社宁德网、新宁德客户端、闽东日报微信、宁德24小时微信、宁德网微信等成为宁德市首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新媒体矩阵。2016年2016年,宁德网首档原创网络人文美食节目《寻找宁德味道》、全媒体栏目《面孔》上线。2015年2015年,宁德网首个代运营微信公众号“宁德公安”正式上线。2014年2014年,宁德网升格为国家一类新闻门户网站、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2013年2013年,宁德网荣获全国地方网站最具影响力奖。2012年2012年,宁德网、宁德晚报、闽东日报微信平台先后开通。2011年2011年,宁德网、宁德晚报先后开通新浪官方微博。2010年2010年,宁德网首次对宁德市两会开幕式实行视频直播。2009年2009年,宁德网原创视频节目“政务访谈”开播。2008年2008年4月,宁德网开通上线。

来源:闽东日报

■ 为振兴闽东服务 ——《闽东日报》的三十年初心坚守

■ 市工信局认定2019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

■ 快看~宁德定期检验不合格住宅电梯名单公布

■ 找工作?上汽宁德三屿园区专场招聘会 邀您参加

■ 宁德车主注意!11月起车辆年检项目增多

[  这里是闽东日报,感谢您的阅读 ]

闽东日报移动端矩阵

“你说我办”新闻报料热线:2876799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