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信访队伍建设(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办好每一所乡村校)
2.关注成功后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教育成了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提升工作,全面打赢教育系统脱贫攻坚战,奋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一、加大学校建设力度,筑牢教育发展基础
近两年,姜堰区以“实用、够用、安全、节俭”为原则,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确保城乡学校环境一样好。共新建、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9所,新增建筑面积约10.74万平米,累计投入资金约6.65亿元,累计新增学位6630个。其中,新建农村学校2所,改扩建农村学校综合教学楼、实验楼等8个,新增建筑面积5.64万平米,新增学位2430个;改扩建食堂10个,累计投入2673.2万元;改扩建农村学校运动场地9个,累计投入2323.41万元。对照标准化要求,全区农村学校的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吃、住、学、文化活动等学习生活条件。
二、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抓稳教育发展关键
一是编制向农村学校倾斜
在教师编制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满足农村学校需要,特别是对边远薄弱农村学校实行倾斜政策,新招聘教师80%以上安排到农村学校。2012-2014年地方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56人,36人安排到农村学校。2016年以来,在地方定向培养教师的基础上,积极策应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定向培养30名左右乡村教师,现已累计培养140名,毕业后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是职称优先考虑乡村教师
农村教师申报职称,淡化论文要求,不强调学教一致,主要看基本资历、师德表现与教学实绩,让更多扎根农村一线的教师圆了职称梦、岗位晋升梦。近年来,乡村教师取得一级教师及以上技术资格人数占相应获评总人数的60%左右。此外,专门下达乡村学校教师申报特级教师指标,先后有5名中小学教师在乡村学校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三是足额发放农村工作津贴
姜堰区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职工,根据工作年限,每月发放260元到440元不等的乡镇工作补贴,部分离县城较远的小学、初中,生源足,师生比远超农村平均比例,教师负担较重,区教育局年底在拨付奖励性绩效时予以倾斜,2018年有7所学校获得额外补贴27万元,2019年有9所学校获得额外补贴24.8万元。
四是开展教师城乡交流
印发《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通知》,丰富教师校际交流形式,推行城乡学校校际交流,乡镇农村学校区域内校际轮岗交流,骨干教师、中层及校级干部对口交流,紧缺学科走教交流等四种形式。2019年、2020年义务教育参加交流的教师分别为398人、425人,交流占比分别为27.32%、28.6%;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分别为80人、108人,交流占比分别为31.13%、31.8%。
五是实行全员系统培训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支持力度,组建姜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10个,有针对性地从教学业务、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辅导,孵化乡村骨干教师300多人,形成了乡村骨干教师培养梯队,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推行集团办学,带动教育资源流动
为促进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可持续发展,办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姜堰区精心谋划并扎实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作。
一是扩面增量,提升集团化办学受益面
姜堰区现有小学28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完全中学2所,至2020年上半年,4所农村小学(九年一贯制小学部)、5所农村初中(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加入紧密型集团,24所农村小学(九年一贯制小学部)、16所农村初中(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加入协作型教育联盟,实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二是完善机制,提升集团化办学实效
完善内部机制管理,赋予集团、联盟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发展特色;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结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集团、联盟内部积极有效的教师交流制度,推进教师资源集约化管理;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实施集团联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共同提升。
三是精细管理,规范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
各集团、联盟成立中心教研站,以教研站活动开展为抓手,实现联盟内教科研训一体化,促进成员学校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同时积极推广集团内各校区、园区“教师走教、学生访学”活动,强化“共融共进”的集团化办学理念。
四、严格执行标准,办好农村“两类学校”
一是以监促建,严防农村教育边缘化
近年来,姜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空心化”速度明显加快。2020年,13所农村小学学生总数低于300人,11所农村初中学生总数低于300人,这些小规模学校平均班额数大多低于30人。面对现状,姜堰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小而精”农村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校一案”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
2017年以来,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装备投入12422.57万元,共计装备教学用一体机300多套,新增教学用电脑1200多台,理化生实验成套设备18个,创客教室14个,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所有规模小于300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均以300人为最低标准足额拨款,确保办学经费不短缺。
二是积极治理,杜绝农村学校大班额
抓住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关键时间节点,加强大班额台账管理,从源头控制,严禁起始年级出现大班额现象,对有可能出现大班额现象的学校提前预警,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
三是依法控辍,保障特殊教育最优化
建立教育、公安、民政、镇街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联防联控控辍保学机制。对患重大残疾或智障的学生,一方面动员他们到市、区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门教育或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融合教育资源,给他们中有一定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提供随班就读机会。
五、全面精准资助,织密教育关爱网络
一是健全机构制度,资助工作有序开展
姜堰区于2007年就成立了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先后制定了《姜堰区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姜堰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制度,保证了全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区教育局每年都组织各学校教师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困难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和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等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近三年,共走访了6965名困难学生家庭,与4342名特殊困难学生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
三是实施精准资助,资助措施落实到位
一方面,进行大数据核查比对,确保建档立卡学生“应助尽助”。利用国家、省、市、区大数据库分别对比出姜堰区外省、外县市以及本市区在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名单,按照小学每人每学期500元(建档立卡、低保、孤儿750元)、初中每人每学期625元(建档立卡、低保、孤儿1000元)标准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经费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各级各类教育资助经费。2018年以来,全区共资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661人次,发放生活补助经费1467万元。
四是用好救助平台,资助工作更具温情
依托区社会救助综合平台,全面统筹救助资源、救助力量、救助信息,学生及家长结合家庭实际,在平台自主申报,经线上审核通过后,自动生成相关信息,不再需要多部门盖章证明,家长少跑了腿,全面实现智慧救助、高效救助和精准救助,还有效避免了少数家庭“宁要面子不要资助”的尴尬。
微信编辑:陈思洋